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峨眉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峨眉拳是一種武術拳種。始為道姑所創,為出家女子的一種防身拳術,原稱「蛾眉拳」後諧音「峨眉」。該拳技擊性強,不先發手擊人,以後發制人為根本法[1]

簡介

峨眉拳主要步型有虛步、長山步(錯步),主要步法有型步(之宇步)、箭步(換跳步)、兔子步、梭步、兩並步等。身法的要求有吞、吐、浮、沉、騰閃、鑽等變化。發勁時要以身帶臂。擊法突出關、點、盤、提四法。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借力使力,以巧打人。攻防時多以一臂液壓來拳之後,順勢前鑽借力反擊。進攻時講究探、隨、逼、騙、頂、閃。讓、打八字法則。

峨眉拳系是指以峨眉山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僅次於南拳第二大拳系。

峨眉山雄跨於四川中部,北瞰邛崍,南鄰小相、大涼眾山,東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渾高峻,綿亘百里,盡得巴山蜀水之靈氣。其主峰高達3099米,遠在武當,嵩山之上,原來為遊覽勝地。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2]之一,相傳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山上寺觀眾多,有不少名剎。

據說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練武的傳統,但史料很少記載。明代中期,抗倭名將唐順之寫了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生動描寫了峨眉拳法的快速靈巧。唐順之本是武林高手,曾向戚繼光傳授過槍法。他以行家眼光看拳,其描寫自然不同於一般文人的誇誕之筆。由此可見,當時的峨眉拳法已相當成熟,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一格。

峨眉拳系中也包括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拳種。像余門拳就是東鄉縣(今宣漢縣)余氏家族的祖傳拳術,到清乾隆中期始傳外姓。白眉拳相傳為峨眉山白眉道人所授。化門拳相傳為峨眉山修德禪師所傳。峨眉拳系中還有一些罕見的象形拳,像慧門拳中有蛤蟆拳、蝴蝶拳各一路。余家拳中有一路「攀花拳」,動作模仿蜂蝶飛舞花叢之態,輕盈靈巧,多縱跳閃躲,講究沾手連發。峨眉拳系中還有一套黃鱔拳,為安岳陳氏家傳拳術。

此外,武當、南拳、形意、太極、八卦者大拳系也都有拳路傳人四川,有的已經衍化為峨眉拳系的一部分。

神形說

意者內也,不可見之神也。形者外也,可見之身形也。欲得力整,先須形整;欲得形整,先須意整。是以習技之初步功夫,一曰調身,身松則神順;二曰調神,神順則形順;三曰調形,形順則力順。有此三順,則身自松,神自靈,形自順,力自整矣。是以欲求形似,先求意是,意是而形是,意非而形非。故曰:「莫嘆難,莫嘆難,勸爾從里往外練,不在外邊在內邊;內里通,一身輕,玄紗天機自然生。」;此至言之謂也。是以此術也,由里及外之術也。意者內也,形者外也。先練意,後練力,先求松沉,後求柔活,再達剛強,以先天之靈意,導後天之拙力,由是意動形隨,力由內發,剛由內生矣,由是則柔而不軟剛而不僵矣。由此知之,意到形隨者,入門矣;意到形到者,可搏矣;意到形到,未知孰為先後者,則化矣,玄妙之機隨意而生矣。

剛柔說

柔者剛之本,剛者柔之用,若欲極剛必力極柔,剛柔相濟,蛾眉之本傳也。故與敵交手,未發手時,宜鬆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勁,即松肩沉肘,虛領頂勁,外松內聚,飄然輕靈,若即若離,若假若真,寓隨時變化之機而以意示形。發手時,則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人),極剛極強(剎時間集全身之力於一拳,有雷霆萬鈞之力)。 故曰: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出手似閃電,發力如雷霆,靜如處女,動若脫,其蛾眉之謂也。

然世有以剛求剛而未能剛者,是未知若欲極剛必為極柔之道也。是以習技未達者,多形過於意;造詣較深者,則以意示形。形過於意,拳未發而形先動,騙則人知之,攻則人知之,退則欲收不止,進則欲罷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輕靈之有!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東打西,示退而進,若即若離,若假若真。當手者是處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觀者,若見放而未見開。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變化莫測,玄妙橫生,庶幾可隨必所欲矣。是以剛柔相濟之道,峨眉之本傳也。

視頻

峨眉拳 相關視頻

四川峨眉拳:剛柔並濟,內外兼修
峨眉武術傳承人演示正宗的峨眉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