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漢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宣漢縣隸屬於四川省達州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大巴山南麓,地處渝川陝鄂結合部,是達州衛星城市,介於東經107°22′~108°32′,北緯31°06′~31°49′之間,東北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東與重慶市開州區相鄰,南連開江縣,西接達川區通川區和平昌縣,北與萬源交界。縣城距達州市區32公里、達州機場42公里。

宣漢縣境內羅家壩遺址,是巴文化的發源地;薅草鑼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創造了「一縣成軍(紅三十三軍)」的傳奇,孕育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維舟和新中國10位將軍。

宣漢資源富集;擁有巴山大峽谷,洋烈水鄉等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礦產資源中天然氣預計儲量1.5萬億方,年擁有150億立方的天然氣產能和285萬噸的硫磺產量,煤炭儲量1.6億噸,富鋰鉀滷水儲量20.9億方;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黃牛、木本藥材、速豐林、茶葉生產基地和蜀宣花牛種源基地。

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宣漢縣退出貧困縣。[1]

建制沿革

宣漢縣地,古為殷商部族,土著民族為巴人。巴人稱賦為賨,因之也叫賨人。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其宗姬封於巴。」(《華陽國志》,縣地即屬巴國領域)。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縣地為秦國領屬。公元前314年,秦行郡縣制,縣屬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宕渠縣(治今渠縣土溪鄉城壩村)地。

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統巴、蜀、漢中31縣,縣地即屬漢王。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宕渠縣為益州巴郡所領。

更始(劉玄)二年(公元24年)(以下省公元二字),公孫述稱王巴蜀,縣地為他所建立的大成國管轄。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冬,東漢滅述統一巴蜀。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公元104年),分宕渠縣北部地方置宣漢縣(今達州市),取義宣揚漢王德威,仍屬益州巴郡。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屬巴西郡(治今閬中保寧鎮)。當時,宣漢縣大致管轄達縣、宣漢、開江、萬源、通江、城口等地區。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占據益州。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今渠縣土溪鄉城壩村),領宕渠、宣漢兩縣,屬益州。公元前222年省宕渠郡。

後主劉禪延熙(238年—258年)中曾復置,「郡建九年省「,宣漢縣地劃歸巴西郡。仍屬益州。蜀漢癸未六年(263年),曹魏滅蜀後屬梁州。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立平州縣(今平昌縣)廢宣漢縣。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分巴西郡復置宕渠郡並宣漢縣,郡領宣漢、宕渠、漢昌三縣,屬梁州。太安二年(303年),梁州郡縣沒於李特,宕渠郡實廢。

永興元年(304年)李雄建立了成漢政權,復置宕渠郡,仍領宣漢等3縣。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滅成漢。東晉寧康元年(373年)縣地歸東晉,實為苻堅的前秦所領。東晉太元十年(385年)又還東晉。東晉安帝元興三年十月(公元404年)為譙縱所據,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再還東晉。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東晉滅亡。統治長江流域的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依次領有巴蜀地方。

宋初(此處指420年—439年間)新立巴渠郡(今治達州市)轄與郡新立的宣漢、始興、巴渠、東關、始安、下蒲(440年—462年間立)、晉興(置立時間不祥)7縣,屬梁州。其中4縣在今宣漢縣境,即巴渠(治今南壩鎮黑溪寺)、東關(治今五寶鄉境)、始安(治今西北鄉曾家山麓)、下蒲(治今大成鄉大成鎮寨)。齊梁領屬仍舊。

梁(502年—556年)改始安名石鼓,並在此置萬榮郡,郡領縣;又在東關置南晉郡,郡領縣;又置新安縣(治今馬渡關),屬巴渠郡。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西魏攻取巴蜀,改宣漢為石城(一說梁改石城),移宣漢縣治於南晉郡北二百里(治地史無記載)。恭帝二年(555年)分新安縣東部鄉里置東鄉縣(治今普光鄉羅家壩),並在此置石州、巴渠郡。三年,於石鼓置遷州;改漢興為西流,(《隋書》:西流、後魏曰漢興、西魏改焉)屬開州。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廢石州及巴渠郡,仍於東鄉置三巴郡,郡領東鄉、下蒲2縣;廢遷州,仍於石鼓置臨清郡;改南晉郡為和昌郡,省東關入宣漢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罷天下諸郡」,省巴渠、下蒲人東鄉縣,廢三巴郡改屬通州;廢臨清郡,石鼓縣也改屬通州;廢和昌郡,宣漢屬并州。五年(585年),自并州(前南晉郡)北二百里遷宣漢縣治於東關故城(指和昌郡,今五寶鄉境)。隨即又廢并州,宣漢也屬通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州為郡」,通州改名通州郡,縣境的東鄉、石鼓、宣漢、西流都為其所屬。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通川郡為通州,轄東鄉、石鼓;又於宣漢置南并州,並置東關縣(治地不祥)為其所屬;西流改屬開州。三年(620年)於東鄉置南石州,復置下蒲縣,新立昌樂縣(治今土黃鎮萬斛壩)為其所屬。八年(625年)省南石州,又省下蒲入東鄉,省昌東入石鼓。東鄉、石鼓仍屬通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南并州,省東關入宣漢,宣漢縣治又自和昌遷新安廢城(今馬渡鄉),也屬通州,又省西流入盛山縣(今開縣)。天寶九年(750年)置閬英縣,屬通州。永泰元年(765年)六月,分石鼓四鄉復置巴渠縣,也屬通州。唐太宗貞觀元年分全國為10道,縣境屬山南道。但當時道無行政建制,只是地理區域。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全國為15道,道設採訪使,領州。縣地屬劍南東川道。

前蜀、後蜀(907—964年),統治期間,道、州、縣的領屬關係未作變動。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通州為達州,東鄉、巴渠、石鼓都屬達州。五年(967年)省宣漢入東鄉,省閬英入石鼓,熙寧七年(1074年)省石鼓。分別划去通川、新寧、永睦3縣。當時,縣境只有東鄉、巴渠兩縣,屬夔州路的達州所管轄。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統一了四川。至元二十年(1283年,一說二十二年)廢東鄉、巴渠入通川縣,隸屬於四川行政省川南道夔州路的達州。

大夏國天統二年至大夏開熙五年(1363年-—1371年),四川為反元農民軍領袖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國所統治。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6月,明朝控制四川,縣地仍屬通川縣。成化元年(1465年)縣內老人向慶忠赴京請分通川三里為東鄉縣,七月,受命復置東鄉縣,在石鼓鎮,即今東鄉鎮設治,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年)改屬達州。崇禎十八年(1645年)五月,張獻忠部將劉文秀破東鄉鎮,縣地屬農民革命政權大西國。

清朝(1644年)政權在北京建立,但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張獻忠餘部楊秉胤,在今塔河鄉小城寨戰敗降清,東鄉始入清朝統治。初屬四川省川東道夔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改屬直隸達州。嘉慶七年(1802年)升達州為緩定府,東鄉仍為所屬。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11月30日東鄉起義,知縣吳巽降,東鄉軍政分府成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東鄉為重慶軍政府所轄。2月,成渝兩軍政府合併,即屬蜀軍政府;3月,蜀軍政府改名四川都督府,東鄉川東道緩定府屬縣之一。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廢府設道,東鄉屬四川東川道。秋,因避免與江西省東鄉縣同名,且古為宣漢縣地,改名宣漢縣。

民國五年(1916年),川境討袁軍和爾後的軍閥割據,道署名存實亡。宣漢縣先後為護國軍(1916年4月至1917年12月)、靖國軍(1918年1月至9月9日)、江防軍(1920年10月至1923年2月)、西北自治後援軍和援川援軍(1923年3月至1924年5月)、川陝邊防軍(1924年6月至1933年10月)所統治。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宣漢,建立了宣漢縣蘇維埃;並將黃金、廠溪、毛壩等7鄉劃入新置的紅勝縣(縣蘇維埃設萬源縣羅文壩)。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月,紅軍離縣,7鄉仍還宣漢,屬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今達州市。

1949年12月17日,解放軍入城,宣漢解放,屬川北區達縣分區。1952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屬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9月達縣專區改名達縣地區,宣漢仍為所屬。[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同意蒲江區東南鄉、西北鄉併入東鄉鎮。

2001年,宣漢縣撤區公所建君塘、天生、清溪、南壩、峰城、樊噲、新華、雙河8個工委。宣漢縣8個工委、20個鄉鎮、53個鄉、768個村、62個居委會,259個居民小組,681個村民小組。

2003年,宣漢縣撤銷君塘、雙河、新華、樊噲、峰城、南壩、清溪、天生8個工委和洋烈、新農、清坪、黃龍、平樓、龍觀、東升、三勝、月溪、成虎、雞唱、自由、河壩、梨子、方斗、三橋、雙柏、新紅18個鄉。將原來的20個鎮、53個鄉調整為20個鎮、35個鄉。

2004年2月底前完成鄉鎮區劃調整工作,2004年3月底前撤銷區工委,2004年5月底前調整撤併村委會268個左右。2004年,宣漢縣轄20個鎮。

2005年4月20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宣漢縣撤銷昆池鎮,將原昆池鎮所屬的行政區域併入南壩鎮,南壩鎮政府駐南壩聖墩東路。是年9月2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同意龍泉等4個鄉建為土家族鄉:將原龍泉鄉改建為龍泉土家族鄉,轄原龍泉鄉所屬行政區域,鄉政府駐河口;將原渡口鄉改建為渡口土家族鄉,轄原渡口鄉所屬行政區域,鄉政府駐青龍場;將原三墩鄉改建為三墩土家族鄉,轄原三墩鄉所屬行政區域,鄉政府駐三墩坡;將原漆樹鄉改建為漆樹土家族;年底,宣漢縣轄19個鎮,4個民族鄉。

2012年2月,宣漢縣土主鄉撤鄉建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鎮政府駐土主廟河街238號,轄原土主鄉所屬行政區域;撤銷下八鄉,新建下八鎮,鎮政府駐下八水井街59號,轄原下八鄉所屬行政區域。

2016年12月,撤銷柳池鄉、馬渡鄉,設立柳池鎮、馬渡關鎮。

2017年4月25日,同意撤銷紅峰鄉,設立紅峰鎮,以原紅峰鄉的行政區域為紅峰鎮的行政區域,紅峰鎮人民政府駐紅沿社區大坪街38號。同意撤銷七里鄉,設立七里鎮,以原七里鄉的行政區域為七里鎮的行政區域,七里鎮人民政府駐洞宮社區水晶路146號。同意撤銷白馬鄉,設立白馬鎮,以原白馬鄉的行政區域為白馬鎮的行政區域,白馬鎮人民政府駐雙龍社區白廟街14號。同意撤銷桃花鄉,設立桃花鎮,以原桃花鄉的行政區域為桃花鎮的行政區域,桃花鎮人民政府駐蓮寨社區桃坪街108號。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宣漢縣轄31鎮、19鄉、4個民族鄉;縣政府駐東鄉鎮衙牆街1號。

宣漢縣下轄:東鄉鎮君塘鎮清溪鎮普光鎮天生鎮柏樹鎮芭蕉鎮南壩鎮五寶鎮峰城鎮土黃鎮華景鎮樊噲鎮新華鎮黃金鎮胡家鎮毛壩鎮雙河鎮大成鎮土主鎮下八鎮紅嶺鎮塔河鎮茶河鎮廠溪鎮紅峰鎮七里鎮白馬鎮桃花鎮柳池鎮馬渡關鎮、明月鄉、三河鄉、老君鄉、黃石鄉、廟安鄉、天寶鄉、東林鄉、涼風鄉、上峽鄉、天台鄉、觀山鄉、南坪鄉、鳳林鄉、漆碑鄉、三墩土家族鄉、漆樹土家族鄉、龍泉土家族鄉、渡口土家族鄉、石鐵鄉、鳳鳴鄉、花池鄉、慶雲鄉、隘口鄉。[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宣漢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陝結合部,介於東經107°22′~108°32′,北緯31°06′~31°49′之間,東北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東與重慶市開州區相鄰,南連開江縣,西接達川區、通川區和平昌縣,北與萬源交界,東西最長110.6公里,南北最寬78.8公里,邊界線總長590.6公里,幅員面積4271平方公里。

地貌

宣漢縣境內地形複雜、山勢逶迤,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綿延,呈「七山一水兩分田」總體地貌。平均海拔780米,最高2458米(龍泉大團包),最低277米(君塘千丘塝)。宣漢山脈屬大巴支脈,1000米以上山峰171座,2000米以上14座。

氣候

宣漢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無霜期長。年均氣溫16.8℃,日照1488小時,降水量1230毫米,無霜期296天。宣漢縣域極端最高氣溫為41.3℃(1959年8月24日),極端最低氣溫為-5.3℃(1975年2月15日)。宣漢縣域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降水1698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6年,降水865.9毫米。日降水量最大是1989年7月8日,降水242.4毫米。

水文

宣漢縣屬嘉陵江水系。前、中、後河縱橫宣漢縣,中河於普光鎮匯入後河,前、後河與城東匯為州河,天然落差16.6-327米,年均流量34-160立方米/秒,宣漢縣內流域面積占宣漢縣幅員88%,4條幹流前、中、後河縱橫宣漢縣,中河於普光鎮匯入後河,前、後河與城東匯為州河。[4]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11年末,宣漢縣有林業用地面積380萬畝,森林面積350萬畝,活立木儲蓄量1267萬立方米;[9]宣漢縣境內植被多樣,野生植物3000餘種,桫欏、崖柏、銀杏、黃連、天麻、杜仲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達10餘種。[10]2019年完成造林面積2566.67公頃,年末森林面積258031.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4%。

動物資源

截至2011年,宣漢縣野生動物約400種,其中金錢豹、獼猴、大鯢(娃娃魚)、白鷳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數10種,還有陽魚、憨雞、明鬃羊(四不象)等珍稀動物。野生動植物中有植物藥171種,動物藥39種,被稱為「藥物之鄉」。

水資源

截至2019年,宣漢縣水資源總量60.08億立方米。全年供用水量19506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547萬立方米。

宣漢縣水能發電蘊藏量達35.8萬千瓦,年電能資源31.4億千瓦時。可通航,通行里程287公里,可行駛載重1.5-10噸船隻。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宣漢縣共探測到的資源達28種,主要礦產資源概括為:一煤(煤炭),二氣(石油、天然氣),三土(粘土、高嶺土、膨潤土),五石(滑石、長石、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八礦(鐵、砷、硅、硫磺、石膏、鋁、鹵鉀、岩鹽)。天然氣預測儲量高達1.5萬億立方米,居中國第2位,已探明開發儲量達3000-6000億立方米,系西南地區天然氣氣田中心、國家「西氣東輸工程」重要基地。原煤儲量達1.6億噸,發熱量6000大卡以上。富鉀滷水儲量達1.3億立方米,是國家鹽化工業基地自貢黑滷的10倍。此外,還有大理石30億立方米,石灰石30億立方米,石英石3000萬立方米,硫磺礦867萬噸,鐵礦1800萬噸等。[10]2019年,天然氣供應量5290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天然氣4020.4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應量150萬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液化石油氣49萬立方米。[5]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末,宣漢縣戶籍總人口127.8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6600人,其中,女性人口60.32萬人。據市統計局反饋,全縣2019年末常住人口102.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2.35%,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8838人,出生率6.86‰,比上年下降2.8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5915人,死亡率4.59‰;自然增長率為2.27‰。出生人口性別比108.07%。嬰兒死亡率3.4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85‰。

民族

截至2013年末,宣漢縣有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

交通運輸

宣漢縣位於四川省東部、大巴山南麓,地處川、陝、渝三省市結合部,位於成都、重慶、西安等大城市交匯的中心地帶,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捷。達陝高速公路、210國道、省道梁雙絡公路穿境而過,經達渝高速公路到重慶僅需兩個半小時,10多條出境公路與縣外相連,形成了溝通省外、連接鄉鎮、通達村社的公路交通網。

2019年末,宣漢縣內公路總里程4171.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含一至四級公路)3833.4公里,高速公路77.12公里。年末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61851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60322輛,出租車190輛,公交車58輛。

經濟

綜述

2019年,宣漢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3699090萬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96123萬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413637萬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1589330萬元,增長8.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8.1%、54.5%、和37.4%,分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6、4.4和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20.5:40.7:38.8調整為18.8:38.2:43.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159元,增長8.8%,按全年平均匯率(1:6.8985)折算,約合5242美元。

2019年,宣漢縣民營經濟增加值2177271萬元,比上年增長8.2%,占GDP的58.9%,對GDP的貢獻率為64.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7066萬元,下降4.6%;第二產業增加值1063912萬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926293萬元,增長8.3%。

2019年,宣漢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188萬元,其中稅收收入121877萬元;全年稅收總收入218251萬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支出630820萬元。

第一產業

宣漢縣是全國黃牛、茶葉、白肋煙、糧油商品生產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還是四川省奶牛、生豬、速豐林、木本藥材商品生產基地,全省優質油菜第一大縣、全省第二大奶源基地縣。「桃花米」唐代就被列為貢米,載入《全國農作物優良品種目錄》。歷經33年成功培育的蜀宣花牛,是中國第6個、南方第1個乳肉兼用型培育牛新品種,可年繁育推廣10萬頭。

2019年,宣漢縣糧食種植面積95192公頃,比上年增加830公頃,增長0.9%。油料種植面積33208公頃,比上年增加59公頃,增長0.2%。

201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580607噸,增長0.6%。其中稻穀24.34萬噸,下降0.5%;玉米19.42萬噸,增長2.2%。

2019年全年油料產量9.27萬噸,增長0.8%。茶葉產量4218噸,增長9.1%。水產品產量20460噸,增長7.36%。

2019年全年肉類總產量77238噸,下降8.3%。其中,豬肉產量4.37萬噸,下降22.5%;牛肉產量1.09萬噸,增長7.3%;羊肉產量0.42萬噸,增長2.9%。禽蛋產量1.25萬噸,增長10.9%。牛奶產量17859噸,增長6.5%。年末生豬存欄39.83萬頭,下降24%;生豬出欄59.45萬頭,下降24%;年末牛存欄16.13萬頭,增長3.2%;羊存欄19.02萬頭,增長4.1%。

第二產業

2019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66473萬元,增長9.1%。在規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0.8%,股份制企業增長13.1%;輕工業增長4.7%,重工業增長13.2%。

2019年全年原煤產量185.5萬噸,增長12.2%;洗煤74.8萬噸,增長15.2%;天然氣68.6億立方米,增長7.9%;硫磺191.7萬噸,增長8.1%;發電量21152萬千瓦時,增長22.3%;鐵合金10.2萬噸,增長15.9%。

2019年全年規上工業企業72戶,增長20%;實現盈利的企業66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91.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3億元,增長7%;實現利潤總額35.2億元,增長13.2%。

2019年,宣漢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7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239379萬元,增長35%;實現增加值483102萬元,比上年增長11.9%。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8%。其中,民間投資增長19.7%;工業投資增長11.2%。分產業看,一產業完成投資增長71.5%;二產業完成投資增長12.1%;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7.5%,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的5.1:22.2:72.7調整為7.84:22.23:69.93。

2019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0.1%。商品房施工面積173.59萬平方米,增長57.3%。商品房銷售面積691663平方米,增長18.2%。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2019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83907.82萬元,增長11.2%。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零售業1446610.46萬元,增長10.5%;住宿餐飲業237297.39萬元,增長17.5%。按經營地統計,縣城消費品零售額1376426.33萬元,增長11.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07481.49萬元,增長8.9%。

201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258萬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212.06萬美元。

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9年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188萬元,其中稅收收入121877萬元;全年稅收總收入218251萬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支出630820萬元。

2019年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439.66億元,比年初增加56億元,增長14.6%。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52.4億元,比年初增加23.7億元,增長7.2%;非金融企業存款64.44億元,增長93.94%;廣義政府存款22.8億元,增長5.1%。人民幣貸款餘額179.88億元,比年初增加10.83億元,增長6.4%,其中,住戶貸款92.5億元,增長3.8%。

2019年全年中國人壽和中國財產保險宣漢分公司保費收入29607萬元,增長2.82%;支付保費業務賠付17309萬元,下降11.44%。[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9年末,宣漢縣擁有各級各類學校624所,其中幼兒園109所,普通小學439所,普通中學69所,職業中學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年末各類學校共有在校學生211347人,下降0.73%;其中小學90816人,下降1.09%;中學68824人,增長4.25%;在園幼兒39896人,下降6.18%。全年各類學校招收學生55143人,下降31.37%;畢業學生57072人,增長0.08%。其中普通高中畢業學生6424人,增長2.88%。普通高考上線率達92.96%,比上年提高1.26個百分點。年末專任教師11309人,其中小學5251人,普通中學4223人。科

科技事業

2019年,宣漢縣實施科技項目138個,取得各類科技成果7項,累計推廣新技術9項,引進新品種7個,建成各類科技示範基地6個。全年申請專利295件,專利授權量116件。

文體事業

2019年末,宣漢縣擁有各類文化事業機構5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1.23萬冊,影劇院4個,廣播電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42%;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6.2%,有線電視用戶17.32萬戶,其中高清電視用戶10.62萬戶。

2019年,宣漢縣擁有體育館1座,建成全民健身路徑5條,舉辦運動會1場次,參加市以上體育項目5個,獲得市級以上獎章20枚。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2100萬元。

衛生事業

2019年末,宣漢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87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5631張。衛生技術人員6658人,其中執業醫生1299人,註冊護師、護士1776人。

人民生活

2019年,宣漢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90元,增長9.6%。其中,工資性收入18269元,增長8.2%。人均消費性支出19094元,增長9.8%。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4元,增長10.6%。其中,工資性收入4287元,增長4.7%;家庭經營收入4795元,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398元,增長12.1%。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為38%,農村為39.5%。

社會保障

2019年,宣漢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1.07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52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5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73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6.49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51萬人。

2019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24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

2019年全縣擁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8個,擁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3317張。建立社區服務中心8個。全年納入城鎮低保人員8374人,比上年末減少500人,城鎮低保資金支出3424.7萬元,月人均補助水平338.04元;農村低保人數達到77172人,比上年末增加11370人,農村低保資金支出19192.1萬元,月人均補助水平231.5元。全年接受農村傳統救濟人數118人,發放農村傳統救濟金59.76萬元。全年銷售福利彩票4203萬元。

截止2019年底,全縣順利退出211個貧困村,20.15萬人如期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44%。

郵電通信

2019年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收入60130.7萬元,增長0.9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1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66.2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5.55萬戶,4G用戶47.32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7.45萬戶。網絡電視用戶18.28萬戶。;[7]

歷史文化

余門拳

土家余門拳是四川地方拳術之一,傳自四川簡陽縣余氏。源自華佗「五禽戲」,形成於明代中葉,具有手法多變、短手寸勁、提砍砸壓特點的宣漢「余門拳」,到如今已傳至第11代。余門拳以其手法多變、短手寸勁、提砍砸壓的特點,被載入了《四川武術大全》,主要分布在湖南,重慶開縣、雲陽,四川達州的達縣、宣漢、萬源等地。相傳,「余門拳」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創造的「五禽戲」演變而來,經歷代相傳,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拳術。明朝中葉已成為東鄉縣(現宣漢縣)余氏家族世襲拳術。

宣漢民歌

宣漢民歌指產生並流傳於四川東部達州市宣漢縣轄區內的一種民歌。種類繁多;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曲式結構多彩;受古老民歌影響,宣漢民歌可分為四大類:一是山歌;二是小調;三是號子;四是風俗歌。馬渡民歌曲韻悠揚,世人傳唱,馬渡被文化部命名為「川東民歌之鄉」。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分布在宣漢縣的龍泉、三墩、漆樹、渡口、樊噲等鄉鎮。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那時的人們從漁獵轉為農耕,為驅趕野獸、祭祀山神而擊鼓鳴鑼吆喝,後演變成了一種勞動山歌。被稱為土家族人的「勞動進行曲」。[8]

縣城榮譽

2017年12月14日,宣漢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四川省宣漢縣人民政府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2019年10月,入選 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相關視頻

宣漢縣2020年春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