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巴恩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972年巴恩斯組建了名為「理事會」的有組織犯罪辛迪加,成員為七個非裔美國人。該組織曾一度控制了哈林區海洛因交易的相當大的一部分。通過與黑手黨結盟,他將「理事會」發展為一個跨國毒品走私集團。1978年巴恩斯被捕並判處終身監禁,而後選擇成為污點證人。其指證直接導致了「理事會」在1983年土崩瓦解。
2007年,巴恩斯與湯姆·福爾松[1] 合著的自傳《不可接觸先生》出版,同時發行了同名DVD紀錄片。
「理事會」
為了與哈林區的其他黑人大佬更有效地協調關係,1972年巴恩斯組織成立了「理事會」,成員包括巴恩斯自己,「爵士」約瑟夫·海登,華萊士·萊斯,托馬斯·弗曼,易司馬儀·穆罕默德,弗蘭克·詹姆斯和蓋伊·費舍爾。理事會仿效意大利黑手黨委員會,是大佬間解決糾紛和分工合作的溝通機構。
截至1976年,巴恩斯的業務已經遍及紐約州並擴展到賓夕法尼亞和加拿大。根據緝毒局的文獻,當時巴恩斯手下有七個大頭目,每一個大頭目控制着十二個毒品分銷商,每一個分銷商為40個以上的街頭毒販供貨。
巴恩斯用販毒的利潤購買了大量名車,為了掩人耳目還成立了許多車行並把這些名車的所有權歸於其下,使得看起來他的車只是租來的。緝毒局最終看穿了他的把戲並將所有車沒收,包括一輛賓利,一輛雪鐵龍SM,一輛瑪莎拉蒂,一輛梅賽德斯奔馳,一輛黃色沃爾沃,幾輛卡迪拉克,林肯大陸和福特雷鳥。在其巔峰時刻巴恩斯的淨資產高達50,000,000美元以上。紐約時報曾撰文,認為巴恩斯購置了數百身定製服裝,意大利皮鞋,外套和珠寶,單單這些的估價就超過了7,000,000美元。 彼時巴恩斯儼然哈林區毒品交易龍頭,並且數次逃脫指控,為自己贏得了「不可接觸先生」的綽號。據說巴恩斯在受到監視時經常故意停車或者突然加速以向跟蹤他的執法人員挑釁。
逮捕和定罪
1977年6月5日的《紐約時報雜誌》以巴恩斯為封面人物並刊載了題為《不可接觸先生》的文章。事前紐約時報方面曾通知巴恩斯希望為他特地拍一張照片作為封面,否則他們將使用巴恩斯的入監照為封面。巴恩斯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入監照而欣然同意。 結果他的這張得意洋洋的照片激怒了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後者命令司法部長格里芬·貝爾在法律框架範圍內以最嚴重的罪行起訴巴恩斯。 1978年1月19日司法部勝訴了,巴恩斯因毒品相關犯罪被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該案的首席檢察官為時任紐約州南區檢察官羅伯特·畢曉普·費斯克。
入獄期間
巴恩斯聲稱在其入獄期間他的資產無人管理,「理事會」也不再為其支付律師費;同時他發現理事會成員之一蓋伊·費舍爾甚至勾搭了自己的情婦。理事會曾明文規定任一成員不得與其他成員的妻子或情婦有染,因此巴恩斯被激怒了,轉而成為聯邦證人。他列出了包括5個理事會成員和自己的妻子在內的一份109人名單,指證他們全部涉及海洛因販賣。由於其指證,44個嫌疑人受到指控,其中的16個被被判有罪。 他同時自認涉及8起謀殺案。在服刑期間,巴恩斯獲得了聯邦服刑人員詩歌比賽優勝獎以及一個大學榮譽學位,他還曾教獄友英語。
釋放及以後
由於巴恩斯和政府方面的合作,時任紐約市市長魯迪·朱利安尼撤銷了其終身監禁的判決,改判35年監禁。巴恩斯繼續在奧蒂斯維爾的聯邦監獄服刑,並受到證人保護機構的庇護。通過在獄中工作,他被減刑兩個月,最終於1998年8月獲釋。監獄方面表示:
「他一直在工作...在廚房和餐廳分揀可回收垃圾。他什麼都干,像着了魔一樣。」
2007年巴恩斯和其前競爭對手弗蘭克·盧卡斯一同接受了《紐約》雜誌記者馬克·雅各布森的採訪。此前這兩個老對頭已經三十年沒說過話了。
目前巴恩斯已經是耄耋老人,受到聯邦證人保護項目的保護。2007年他出版了回憶錄《不可接觸先生:我的罪與罰》,並在同名紀錄片中出鏡。 2008年1月31日,霍華德·斯特恩在其主持的天狼星衛星廣播節目中採訪了巴恩斯。
1995年的電影《死去的總統》中提到了巴恩斯,故事背景設在1973年。
相關藝術作品
早年生活和職業生涯
勒羅伊·尼古拉斯·巴恩斯1933年10月15日出生於紐約市哈林區的一個非裔美國人家庭。幼年時期他曾是個好學生,但是由於其父酗酒成性並動輒毒打家人,巴恩斯很早就離家出走並開始以販毒為生,自己也在二十多歲時開始吸食海洛因成癮。1965年巴恩斯因低端販毒入獄,在獄中他戒除了毒癮,並認識了科隆波犯罪家族成員「瘋子」喬·加洛和盧凱澤犯罪家族的海洛因販子馬修·麥當納加洛希望在哈林區的海洛因交易中分一杯羹但是苦於在這個黑人區中缺乏人脈,據信加洛因此找到了巴恩斯並傳授給他一整套毒品走私的運營知識,要他在哈林拉起一支隊伍來, 更在出獄後為巴恩斯提供了一位律師,運用其技術手段推翻了後者的判決。返回紐約後巴恩斯如約召集了人手並開始切割和包裝海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