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隴山林區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應用案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小隴山林區結構化森林經營技術應用案例小隴山林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秦嶺西端,地處我國華中、華北、喜馬拉雅、蒙新四大自然植被區系的交匯處,地理坐標為104°23'-106°43'E、33°30'-34°49'N,海拔700-2500 m。

一、應用場景

小隴山林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秦嶺西端,地處我國華中、華北、喜馬拉雅、蒙新四大自然植被區系的交匯處,地理坐標為104°23'-106°43'E、33°30'-34°49'N,海拔700-2500 m。該區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兼有我國南北氣候特點,大多數地域屬暖溫濕潤-中溫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1],年平均氣溫7-12℃,極端最高氣溫39.2℃,極端最低氣溫-23.2℃,年降水量600-900 mm,主要集中於7、8、9月,年蒸發量989-1658 mm,相對濕度68-78%,年日照時長1520-2313小時,無霜期130-220天。區內秦嶺以北的地帶性土壤為灰褐土,以南為黃褐土,垂直分布比較明顯。植被主要為櫟類、針葉樹種等。2016年以來,該技術已在我國甘肅、吉林、貴州和北京等地得到推廣應用並取得良好的經營效果。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以有效的經營措施提高天然林恢復速度和質量,提高林分生產力,維持其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

三、技術要點

1、前期調查選擇具林區內具有代表性的地塊,設立100 ×100 m2標準樣地,以方便長期動態監測。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2]的森林結構多樣性測度儀對固定樣地進行全面調查,包括每木定位、胸徑、樹高、冠幅等,同時調查林分的鬱閉度、坡度、幼苗更新情況、優勢樹種等內容。

2、林分狀態評價基於以上調查數據,使用最優林分狀態π值法則進行評價。通常包括林分空間結構、林分年齡結構、林分組成、林分密度、林分長勢、頂極樹種/目標樹種競爭、林分更新、林木健康等方面,給出各指標的評價標準,並以此綜合判別林分的發展階段、經營迫切性及其經營方向。

3、確定林區經營模式依據最優林分狀態π值法則的結果和經營處方技術,依據天然針葉林經營模式、天然闊葉林經營模式和天然松櫟(闊)混交林經營模式等3大類多路徑經營模式,確定林區長期經營模式。

4、經營設計根據林分狀態確定的經營模式,對林分進行經營設計,提出現階段具體的經營措施,採用角尺度、密集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數等參數針對頂極樹種或主要伴生樹種的中大徑木量化調整分布格局、擁擠程度、樹種隔離程度和競爭關係。給出採伐木並進行採伐作業。

5、經營效果評價對採伐後林分進行經營效果評價,從林分的空間利用程度、樹種多樣性、建群種的競爭態勢以及林分組成等方面進行評價,對經營的成本和效益進行分析。

6、推廣總結固定樣地的經營技術,全面推廣至應用林區。

四、應用成效

監測樣地分析結果表明,該體系能夠指導經營者制定有針對性的經營措施,提高森林質量和生產力,中大徑林木的增加幅度是對照的6倍,中大徑木的增加意味着增強了當前林分的生產能力;進界木株數是對照的3.84倍,增加進界木則意味着提高了林分未來的生長潛力;林分樹種空間多樣性增幅達20%;森林每公頃年生長量比對照高出1-1.4立方米,年生長率高出20%-60%;使林分水平格局趨向隨機分布,增加了林分的穩定性。按監測數據每公頃年生長量增加1.0~1.4立方米以上,年生長率提高20%~60%,每立方米木材按600元計算,新增利潤按產值的30%計算,新增生態效益按照評估木材產值和生態效益產值為1:13的研究結果推算,每年每公頃可減少水土流失0.3~1噸,可多吸收1~2.7噸CO2,釋放0.7~2噸O2,固碳0.3~0.7噸,新增利潤每年每公頃為180-252元,新增生態效益每年每公頃為2340-3276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該技術在甘肅小隴山林區大幹子溝試驗示範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觀摩學習團120餘個1500餘人次進行參觀學習;對先進可持續經營理論與技術的普及與推廣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帶動效應。

五、適用範圍

適宜在天然林林區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季風氣候 ,搜狐,2018-11-09
  2. 自主知識產權與專利的區別 ,搜狐,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