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西天 - 山西省隰縣寺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西省隰縣寺院

中文名稱;千佛庵、小西天

地理位置;山西省隰縣城西鳳凰山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35

著名景點;蓮花廣場,飛天,孤桐峰,

無梁殿,大雄寶殿,觀音寺

創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

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於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是一座佛教禪宗寺院,由明代東明禪師創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初因大雄寶殿內有佛千尊而得名,後因重門額題「道人西天」,又為區別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整個寺院依山疊造,構思巧妙,高低有別,錯落有致,地盡其用,渾然一體,特別是大雄殿寶殿內滿堂木骨泥質懸塑藝術,貼金敷彩,金碧輝煌,精巧玲瓏,梁架彩畫富麗典雅,頗具特色,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僅大雄殿寶殿的彩塑精品就占全省明清彩塑作品的4%以上,而這些佳作僅塑於面積只有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內,堪稱佛教彩塑藝術之瑰寶。

加之寺院所藏傳世罕見的官版《明永樂北藏》,成為研究中國佛教史、藏經史、倫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寶。1996年小西天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經臨汾市宗教部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序言介紹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於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遊人越紫川田園,過昕水河橋,經「天池」之岸,跨「通天仙橋」,踏 240餘級石階,穿10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門,來到天堂般的所謂西方聖境了。

這座寺院,分上下兩院,以布局新穎,精巧玲瓏,格調別致而著稱。

下院是寺廟的主體。院內的無量殿面東而築,內設數十尊銅鑄佛像和木雕樓閣,是僧人誦經的禪堂。無量殿對面是韋陀殿,韋陀像是一整塊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藝精湛。由韋陀殿背後兩側進「疑無路」上「別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該峰兩角分建鍾、鼓二樓,峰頂有摩雲閣,內祀觀音菩薩,外祀奎光文星。登閣遠眺,田園如畫,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經,共7000餘卷,保存完好。

上院,是全寺的精華,正面是大雄寶殿,文殊、普賢兩殿左右相峙。大殿內正面排列着五個相互連通的佛龕,「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和「彌勒」等諸佛端坐蓮台,各飾錦衣,神態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兩旁,造型優美,生動傳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牆上塑着「四方三聖」、「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牆上塑着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和釋迦牟尼的本生傳說。大樑上,八大金剛威武雄壯,梁間牆壁懸塑着富麗堂皇的「極樂世界」;眾多的人面飛天、神鳥、孔雀、鸚鵡、仙鶴,游弋在飄渺的雲頭上,十二樂伎菩薩,身姿輕盈,溫柔高潔,往來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個殿內,天宮樓閣,層層迭迭,雲霧繚繞,粉彩妝鑾,呈現出一派仙宮佛國的迷人景象。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其精華保存雄寶殿。殿內彩塑滿布,除佛壇上的五尊主佛外,牆壁、檁柱、屋椽上都塑着數以千計的彩塑。這些彩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多而不亂、繁而為雜,高者達3米多,小者僅有拇指大小。全堂彩塑是我國少見的彩塑藝術群塑,具膛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為珍貴的是殿內梁架上的彩繪--用瀝粉貼金製作的近似宮廷規制的龍鳳和璽,這種彩繪藝術屬皇家彩繪,造價昂貴,在此偏遠山區發現,實為罕見。1977年~1993年,黨和政府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96年12月25日,小西天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建歷史

據康熙《隰州志》二十四卷李呈祥撰寫的《千佛庵碑記》小西天工程「始自己巳年,遞自甲申」,另據清光緒《山西通志》中「千佛庵,以崇禎己巳年釋道亮所建」, 己巳年為1629年(明崇禎二年)。據《千佛庵碑記》記述,在明代萬曆年間,五台山火場寺僧東明,游至隰縣,見縣城西北的土山形似鳳凰,山上樹木茂密,環境幽靜,適宜建造寺廟,於是產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強烈願望,期盼未來寺院佛像之盛。此後,東明禪師四處化緣,募集資金,於崇禎初年正式動工興建,前後歷時15年,於明崇禎十七年主建築大雄寶殿及兩側的文殊、普賢兩殿、韋馱殿、鐘樓二樓、東西廊房、憑欄護壁及山下的趨善橋等初步建成,形成了以大雄寶殿、無量殿為中心的建築群。據《千佛庵碑記》謂: 「燕僧道亮住錫此山,更名鳳凰,取其似也。乃漸鏟險就夷,……始自己已,遞至甲申,」己巳為1629年,甲申為1644年。另有大雄寶殿明間脊檁下方題記板上現有: 「時崇禎十七歲次七月壬申貳拾七日壬子午時上樑大吉,奉直大夫庚辰特用欽授隰州知州浙西戈用忠,將仕吏目郭從善」墨書題記。

千佛庵籌建於明萬曆四十年前後至明祟禎二年之間,歷時15年有餘。千佛庵初期建設工程自崇禎二年至十七年,歷時15年。庵內上院大雄寶殿創建於崇禎十六至十七年,殿內滿堂彩塑自清順治八年至十三年止,歷時約5年時間塑繪而成。大雄寶殿從莫基開工到彩塑塑成全部竣工,歷時約14年,其間停工約7到8年。

寺院布局

這座寺院,分上下兩院,以布局新穎,精巧玲瓏,格調別致而著稱。 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越紫川田園,過昕水河橋,經「天池」之岸,跨「通天仙橋」,踏 240餘級石階,穿10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門,來到所謂西方聖境了。

下院是寺廟的主體。院內的無量殿面東而築,內設數十尊銅鑄佛像和木雕樓閣,是僧人誦經的禪堂。無量殿對面是韋陀殿,韋陀像是一整塊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藝精湛。由韋陀殿背後兩側進「疑無路」上「別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該峰兩角分建鍾、鼓二樓,峰頂有摩雲閣,內祀觀音菩薩,外祀奎光文星。登閣遠眺,田園如畫,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經,共7000餘卷,保存完好

上院,是全寺的精華,正面是大雄寶殿,文殊、普賢兩殿左右相峙。大殿內正面排列着五個相互連通的佛龕,「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和「彌勒」等諸佛端坐蓮台,各飾錦衣,神態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兩旁,造型優美,生動傳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牆上塑着「四方三聖」、「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牆上塑着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和釋迦牟尼的本生傳說。大樑上,八大金剛威武雄壯,粱間牆壁懸塑着富麗堂皇的「極樂世界」;眾多的人面飛天、神鳥、孔雀、鸚鵡、仙鶴,游弋在飄渺的雲頭上,十二樂伎菩薩,身姿輕盈,溫柔高潔,往來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個殿內,天宮樓閣,層層迭迭,雲霧繚繞,粉彩妝鑾,呈現出一派仙宮佛國的迷人景象。這組明代懸塑藝術的珍品,是研究泥塑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許多遊人慕名而來,蒞臨「西天」,流連忘返。

建築特點

名山大寺多以高大宏偉取勝,惟小西天別具一格, 以小巧玲瓏獨秀。全寺建築面積雖只有1100多平方米,卻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建有大雄寶殿、文殊殿、普賢殿、無梁殿、天王殿、韋馱殿、地藏殿、鐘樓、鼓樓等許多殿舍,渾然一體,並洞為門,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開來。實際上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為雙層建築結構,層層疊疊、曲曲折折,曲徑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園林建築之妙趣。

小西天的建築風格及特點,可以用「小、巧、精、奇」四個字來概括。「茲山之高,不過數百步耳,茲山之大,止設數十塌耳」。這裡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發生,一切都在小中體現,足見她「小」得不俗。而「因地布景,種種清秀」,雕塑傳神,呼之欲出,妙在布局的變化,足見她「巧」得靈活。寺院布置得體。殿堂構造縝密,精雕細刻,出神入化,足見她「精」得細微。「左仰古寨,千仞絕壁,右帶西坡,峰巒疊翠」。再加上舉世罕見的懸塑,足見她「奇」得拔萃。如此精巧別致的格局和清幽雅潔的景象,在建築史上真可謂別具一格,獨具特色。

懸塑藝術

上寺的大雄寶殿保存完美無缺的懸塑藝術。全堂彩塑是我國迄今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彩色藝術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看了小西天的懸塑照片後,曾揮毫為大雄寶殿書聯:「東土西方微塵不隔,人間天上萬象莊嚴」。胡耀邦總書記在參觀大雄寶殿時,連連稱讚「好、好」,並對如何保護這座藝術寶殿作了重要指示。2002年5月25日毛主席之女李娜,看了大雄寶殿之後,出來拍完照片,重又返回殿堂,對大雄寶殿的懸塑流連忘返。[1]

大雄寶殿殿內懸塑大多繪塑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到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之間,殿內之懸塑流光溢彩,璀璨奪目,精美動人,完整如新。建築面積僅有216.72平方米,殿堂之內滿布彩塑,除佛壇之上的5尊主像外,牆壁、檀柱甚至屋椽之上,皆塑繪着數以千計的彩塑。這些彩塑姿態各異、造型生動,置身於佛國的殿堂樓閣之中。高者達3米多,小者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雜,靡而不亂,井然有序地表達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在國內的許多名山古剎中,雖不乏各種類型的懸塑,但無一處如小西天之紛繁華艷,無一處如小西天之精美絕倫。  

如果說大雄寶殿中鬼斧神工的懸塑藝術令人驚心動魄的話,那麼殿內梁架中的彩繪更是彌足珍貴,這就是用瀝粉貼金製作的近似於宮廷的龍鳳和璽彩繪。這種彩畫形式屬於明清建築彩畫中的最高等級,是屬於皇室專用的彩畫。由於等級高、造價昂貴,實物保存下來的十分罕見。然而,這種高等級的彩畫能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寺院中出現,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相關視頻

山西遊記之隰縣小西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