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小眼面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小眼面,組成複眼表面的若干小型單位,由小眼的角膜構成,是一個細小的獨立感光組織,能夠分辨光暗及顏色。
昆蟲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它的數目、大小和形狀在各種昆蟲中變異很大,雄性介殼蟲的複眼僅由數個圓形小眼組成。家蠅的複眼由4000個小眼組成,蝶、蛾類的複眼有28000個小眼。小眼面的大小,不但在不同種的昆蟲中不同,而且同一個複眼中不同部位的小眼面也可不同,如雄性牛虻,複眼背面的小眼面較大;有些毛蚊(Biblio),其前後部的小眼面的大小也不同,可劃分為兩個區域。這些變化與他們的生活習性有關。小眼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單眼,而是一個結構比單眼簡單的器官。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中國科學院代管的全國性機構。
全國名詞委的任務是負責制定中國科學技術名詞規範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應用工作;開展海峽兩岸及華語地區科學技術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開展中國術語學學科建設和中國國內外術語學學術交流活動。
據2018年10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顯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各名詞審定分委員會95個;聘請了中國各學科著名學者、專家、教授135人擔任全國委員;數千位科學家參加過名詞審定工作。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