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淖村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小淖村天主堂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小淖村的中央,是一座哥特式的耶穌聖心堂。

教堂歷史

小淖堂區於1875年開教,1888年,陸殿英神父從當地商人手中租地建土堂一座,因租地建堂一事沒有提前和達拉特旗的王爺進行進行商議,引起了王公上層的不滿,使兩者之間矛盾衝突四十年之久,到雷清涇神父接任堂區主任後矛盾才得以緩和。

教堂於1904年由比利時神父蘭廣濟接任後擴建,建占地面積約500平米的西式磚經堂一所、17米高的鐘樓一座。日本侵華期間被毀一次,文革時再次被毀壞。落實政策後,建土堂一所,1992年重新擴建雙鐘樓磚堂,1993年正式落成。

歷史上小淖村天主堂曾辦有育嬰院,在當時收容了許多被棄嬰兒。同時還建立學校解決了當時嬰孩和當地貧苦孩子上學問題,為教會培養了一大批傳教人才。其中包括主教一人,神父十五位,同時為社會也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

新堂落成後,煥發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機,教堂組織了音樂會、唱經班、輔祭班、讀經班。特別是1998年後,這裡成立了圖書室、開展福音學習,使福傳工作再上新台階。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