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將軍碑》是一首新詩,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1]。新詩得以取代古典詩歌的最主要特點是突破格式、韻律等限制獲得最大程度的表達感情的自由。1919年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發表的《小河》被胡適稱為「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這年10月,胡適的《論新詩》被看作最權威的新詩理論,郭沫若也開始陸續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發表新詩。正如胡適所說:「新詩是用來打破古典文化傳統枷鎖的工具」,五四運動時期新詩領導了無數青年的思想解放,處於當時的文化前沿。
對於新詩的發展歷程自五四起一直存在不同聲音。正如文學院趙思運教授總結的那樣,1965年毛澤東曾說:「新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2006年,韓寒在博客中發表觀點:「現代詩歌和詩人沒有存在的必要」,但隨後便為之道歉;2008年,季羨林大師則有「新詩是一個失敗」的斷語;2013年,作為當代詩歌旗幟性人物的流沙河,在耄耋之年直言不諱地說:「新詩是一場失敗的實驗」。
“ |
征驂直擬入神京,道路多艱不可行。 出郭右旋知計左,將軍碑下淚縱橫。 |
” |
— [現代]馬繼華 |
新詩發展軌跡
中國新詩發展的軌跡,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裘廷梁主張的「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讓詩歌「通行於今,適用於俗」的詩界革命,主張突破詩歌的文言形式,推動詩歌的口語化與大眾化。
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以胡適作為開端,不斷進行詩歌語言與形式方面的探索。並且,在初步探索階段,以周作人的《小河》作為相對成熟的作品出世。隨後,越來越多的詩人以及詩歌流派對現代文學中詩歌的創作做出了諸多貢獻,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新詩的發展。
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史中,受到了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以及現代主義[2]的影響,在詩歌的形式和主題方面學習和借鑑,既有對於傳統的繼承發展,同時也不乏對於傳統詩歌創作的回歸。
參考文獻
- ↑ 古代詩歌體裁常識匯總,搜狐,2017-05-04
- ↑ 什麼是現代主義設計 現代主義設計有什麼特點 ,搜狐,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