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北秧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北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相傳東北秧歌是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簡介 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着鑼、鼓、鑔、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 東北秧歌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楊賓於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寫的《柳邊紀略》中,對當地人民的秧歌活動有過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又說:"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傘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面較廣;高蹺盛行於遼南,特別是營口(大石橋)、海城和蓋縣一帶。說的是某地有某水田農民插秧時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也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

摺疊編輯本段特點 摺疊概述 東北秧歌在風格上既有火爆、潑辣的特點,又有穩靜、幽默的特點。動作既哏又俏,既穩又浪(浪,即歡快俊俏之意),而且穩中有浪,浪中有穩,剛柔結合,不能扭扭捏捏纏綿無力。

東北秧歌音樂的傳統樂曲十分豐富。其美學原則可用三個字加以概括,即'順"、"活"、"韻"。"順"意為通順。旋律的各種變化,樂曲的連接,調性、調式的變換都要"順"。"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興演奏的能力,使音樂靈活多變。"韻"即韻律感及風格味道。

當地的民間樂隊一般有高音嗩吶2人及打擊樂器若干人組成。嗩吶以七寸五(指嗩吶杆長)簡音為a'的高音嗩吶最常用。

東北秧歌音樂有以下一些特點:

摺疊音階調式 音樂以五聲為主,也有相當數量的六聲性樂曲。六聲性樂曲可分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變宮音si,這類樂曲在六聲性樂曲中占多數;另一種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清角音fa,這類樂曲在六聲性樂曲中占少數。si和fa兩個偏音並不是經過性或輔助性的裝飾音,它們出現的次數較多,位置亦相當重要,對風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所以,把它們看成六聲性的樂曲是必要的。七聲性的樂曲僅占一小部分。

東北秧歌音樂的調式以宮調式、徵調式較多,羽調式、商調式次之,角調式的樂曲較為少見。宮調式、徵調式較為明亮,這兩種調式較多的原因與東北秧歌音樂中很多樂曲的情緒熱烈、歡快有關。此外,在同一首樂曲(曲牌)中還常出現調式交替現象,這種交替主要是在同宮系統內的交替。

摺疊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東北秧歌的傳統樂曲如此豐富,與這些樂曲的旋律十分動聽有着密切的關係。東北秧歌的音樂既有火爆、熱烈的特點,又有歡快、俏皮、風趣和優美抒情的特點。旋律跌宕起伏、迂迴曲折。其音程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

a.級進與不超過五度的跳進相結合,如《逗蛐蛐》、《反磨房》等樂曲,旋律流暢、連貫、容易上口。

b.級進與八度以內的跳進相結合。

旋律作較大的跳進後,一般都向反方向迂迴級進解決。這一類樂曲活潑、華麗;有時亦有幽默、風趣的效果。

c.超過八度的跳進較少,大多在嗩吶演奏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後出現。這種超過八度的音程的跳進,使樂曲的音區,音色形成對比,很有特色。

摺疊節拍節奏 節奏在舞蹈音樂的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人把它比喻為音樂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無道理的。

東北秧歌的傳統樂曲多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節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節的第一拍,有時出現在小節中間(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後一拍。

節奏富有變化,特點之一是大量運用附點音符,特別是在中速或慢速的樂曲中,這樣的音樂與舞蹈"出腳快、落腳穩、膝蓋帶艮勁"的韻律特點十分協調。

還有一種節奏處理也很有特色,嗩吶慢吹與打擊樂器緊打相結合。嗩吶吹"浪頭"長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傳統換氣方法邊演奏邊換氣,而同時打擊樂器配以各種鼓點或即興演奏,這種緊打與慢吹的結合,使秧歌表演的氣氛熱烈,情緒激動,很有藝術效果。

其節奏特點在於體動節奏和音樂節奏通過錯位形成一種節奏落差,它具體表現在東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着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形成了民間舞韻律特點-哏俏勁。

摺疊對句 由於舞蹈動作有"上裝"(女角)、"下裝"(男角)及各種人物之間的互相對答,在音樂中亦常出現對句。東北秧歌音樂的結構比較方整,多為上下句結構或採用同一樂句反覆一次的手法使其成雙。對句的應用使這種均衡、對稱的音樂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親切和更富有生活氣息;並使音樂更為火熱、激動,從而達到渲染氣氛,使舞蹈進入高潮的目的。

對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a.甲吹第一樂句,乙吹第二樂句(上下句對句)。或甲吹上半句,乙吹下半句。

b.同樂句反覆時,甲先吹一次,乙重複演奏一次(民間稱學舌)。

c.幾小節學舌:即同樣的小節數,起落音相同,甲演奏後,乙自由模仿,即興變奏。

d.更小範圍內的對奏:甲吹前半拍,乙吹後半拍。在由四個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一拍中,甲吹一、三兩音,乙吹二、四兩音。

這種對句的方法,民間稱"整學亂使"或"整學拆着使"。

摺疊對句的形式 對句的形式有下列幾種:

a.兩支相同規格的高音嗩吶對句。

b.高音嗩吶與中音嗩吶對句。

c.嗩吶與打擊樂器對句(俗稱"出鼓")。

民間藝人對變奏手法的普遍運用是使東北秧歌音樂富有生活氣息的重要原因之一。變奏手法的運用使一曲多變,在變化中有統一,在統一中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