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蘇寧官方店鋪的圖片
jiā

書名: 家

又名: 激流

類型: 長篇小說

作者: 巴金

出版時間:1933年5月

成就: 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八位

開本: 16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成書過程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堯枚的鼓勵下寫的,1929年7月,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里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大哥即表支持,後又寫信來大加鼓勵:「你要寫我很贊成,我簡直喜歡得了不得,我現在向你鞠躬致敬。」

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創作《家》,不負「我一生中愛得最多而又愛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讓大哥早日從沉重的封建枷鎖中解脫,「讀到我的小說,也許會覺悟,也許會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李堯枚在信上說:「《春夢》(即以後的小說《家》),我很贊成;並且以我們家的人為主人翁,尤其贊成。我自從得到《新青年》書報,讀過以後,我就想寫一部書來,但是我實在寫不出來。現在你想寫,我簡直喜歡得了不得。」他還鼓勵巴金不要怕,說:「《塊肉餘生》(即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過於害怕就寫不出來了。」[1]

而故事中的高覺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堯枚為原型塑造的,然而可惜的是,才寫到第六章時,接到家裡來電,大哥終因受不住巨大壓力而服毒自殺了。 巴金悲痛欲絕:「萬不想大哥連小說一個字也沒有能讀到。」「沒有挽救他,我感到終生的遺憾。我只有責備自己。」李堯枚的死,更堅定了巴金早日寫好《家》的決心:對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擊它!《家》由上海開明書店正式出版時,巴金寫了序《呈獻給一個人》,這「一個人」正是他的大哥李堯枚。

作品影響

《家》中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

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據該作品改編越劇曾於2003年首演,由越劇名家趙志剛、單仰萍、孫智君等擔綱主演。 [2]  

四川交響樂團根據《家》改編的歌劇《鳴鳳》於2013年11月25首次與觀眾見面。《鳴鳳》由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元華、高育發分別擔綱導演及藝術總監。[3]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4]

作者簡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波及成都,巴金閱讀《新青年》等雜誌,受到新思潮的薰陶。1923年,巴金離開家鄉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學,192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附中。1927年遠赴在法國創作了處女作《滅亡》,發表時使用筆名「巴金」。1928年底回到上海,主要從事創作和翻譯。1929—1937年,創作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5] (《家》《春》《秋》)等中長篇小說,有力地奠定了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抗戰爆發後,巴金積極投身於抗戰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寒夜》《憩園》《第四病室》等中長篇小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任《收穫》雜誌主編。從1978年開始寫作《隨想錄》,對「文革」進行反思。2005年10月在上海去世,享年101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