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宜興善卷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宜興善卷洞比利時之漢人洞、法蘭西之里昂洞並稱為世界三大奇洞,也是我國着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跡」、「欲界仙都」之美譽。從古到今,勝景似繡,遊人如織,歷代名賢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名垂千古的詩文石刻。 善捲風景區位於宜興城西南20公里的螺岩山中,雄偉壯觀,奇異天成,分上、中、下三層,宛如一幢石雕[1]大樓,三國時稱「石室」。中洞有高達七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稱砥柱峰,側立兩旁的青獅白象,氣勢雄偉,維妙維肖。上洞冬暖夏涼,四季如春,雲霧瀰漫,稱雲霧大場。周圍鍾乳林立,形成了坐馬立羊、噴水烏龍、荷花倒影、白鶴蒼鷹等景觀,美不勝收。水洞是一條一百二十米長的地下溪河,水道彎曲、清涼幽深。船行其中,聽曲水流聲,看燈光倒影,如遊人間仙境;轉過三彎,眼前豁然開朗。舍舟登岸,綠蔭蔽天,使人神清氣爽。

宜興善卷洞位於宜興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是國家AAAA級 風景區。全洞面積5000平方米,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善卷洞因它的天然靈秀而美麗誘人,又因善卷景區的深厚文化背景而絢麗奪目。

善卷洞簡介

善卷洞是我國着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2]基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跡」、「欲界仙都」之美譽。從古到今,勝景似繡,遊人如織,歷代名賢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絕唱的詩文石刻。大自然的造化,宜興南部山區天然溶洞眾多且美麗神奇,堪稱洞天世界,洞天仙境。據史志記載,已被人們發現並命名的溶洞有近90個,真可謂「荊溪步步皆勝地,陽羨處處有洞天」。在目前已開發的5個溶洞中,尤以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為最古、最秀、最大,素有「江南第一古蹟」、「海內奇觀」之譽。古往今來,覽勝探奇者不絕,詩文吟詠者輩出。唐代皇甫冉、李紳、白居易、杜牧、李蠙、陸龜蒙,宋代蘇軾、李綱,明代王鰲、沈周、唐寅、文徵明等都曾到此遊覽,並且留下了許多詩文書畫。流傳民間的美麗傳說,宜興悠久厚實的人文資源,給洞天世界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使這些溶洞更是名揚四海。 中洞亦稱前洞,善卷洞的入口處。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鐘乳石,高7米多,稱「砥柱峰」,又稱「小須彌山」。中洞是個天然的大石廳,高大,深遠,寬敞,壯麗。石廳兩邊是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稱「獅象大場」。「獅象大場」四字由丹陽呂鳳子題寫。岩壁上還鐫有「伏虎鬚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台。

景觀分布

上洞稱「雲霧大場」,又稱「雲洞」。上洞景觀豐富,有「倒影荷花」、「萬古雙梅」、「熊貓小居」等景點。「烏龍吐水」、「金雞獨立」景觀則是當年海水沖刷的痕跡,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證。上洞的奇妙之處在於「雲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內對流的空氣,造成了上洞與中洞的溫差,所以上洞的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23度左右。由於溫度和水氣所至,上洞又雲霧繚繞,觀賞上洞如臨天上人間,欲界仙都。

連接中洞與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稱之為「盤梯」,為當年人工開鑿而成,全長105級。由於下洞水流沖瀉聲和遊人嬉笑聲、風聲等折射上傳,在通道的各層轉彎處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從上至下經「金鼓」、「風雷」、「萬馬」等門,遊人仿佛置身於金鼓齊鳴、風雷交加、萬馬奔騰的境地。

下洞別有韻味。洞天相接,懸崖飛瀑直瀉下洞,小橋流水潺潺歸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異獸,洞高寬暢,空氣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觀,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靈氣。

水洞即後洞,長約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槳在天上撐」,曲折蕩漾,天穹壓頂,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燈,如游水晶宮、地下長廊、天然博物館,引你凝思妙想,又曠神怡。水洞盡頭,自然亮光中「豁然開朗」四個大字印入眼帘,遊客頓時如朦朧中清醒過來,驚嘆不俗遊歷中的靈秀奇特。出水洞,周圍有豐富淳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三國時期的「國山碑」、晉代的「祝英台琴劍之冢碑」、唐代的「碧鮮庵碑」;有始建於南齊的千年古剎善卷寺古景觀;有先人為紀念唐司空李蠙、宋相李綱、宋大學士李曾伯三人先後在善權寺求學功讀,後又都為修建善權寺、開發善卷洞作過貢獻而建的「三生堂」;有梁祝墓、李蠙、李曾伯墓和善卷洞重新修繕者儲南強先生墓;有名目繁多的觀賞植物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樹種等。據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中祝英台出生在善卷洞,梁山伯、祝英台曾生活、讀書在善卷。現善卷洞周圍仍有英台閣、祝陵村等梁祝故事中「十八相送」地方遺址。近幾年,當地政府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恢復了善權寺圓通閣、設立了梁祝文化陳列館等,增加了善卷洞的看點,豐富了善卷洞的文化。

視頻

宜興善卷洞 相關視頻

無錫宜興善卷洞
《宜興善卷洞風景》

參考文獻

  1. 石雕,石雕的發展史 ,搜狐,2021-07-19
  2.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搜狐,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