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宗鶴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宗鶴拳是宗鶴(即宿鶴)、 鳴鶴、飛鶴、食鶴(即朝鶴,又名痹鶴)等四種鶴拳之一。

宗鶴拳的特點

宗鶴拳是我國福建南拳中的一種,宗鶴拳的最大特點是「宗」。宗是方言,難以用確切的文字來表達,只能說個大概,我們知道,狗從里爬上岸時,身上總是發出一種彈抖之勁,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間彈掉、抖淨,狗的這種動作叫「狗宗身」,這種彈抖之勁就叫「宗勁」。所以我們說,「宗」有「彈、抖、撞」的含義[1]

宗鶴拳在訓練中就是要求每個運動員練兩臂彈抖之勁,撞抖之功,以及兩腿縮繃之勁,所以宗鶴拳在訓練中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背鶴身,退狗宗身」。

宗鶴拳在技擊上的特點是: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手上講金、木、水、火、土的悟性變化(詳見1982年10月1日第一版,由胡金煥、孫崇雄、阮寶祥等人出版的《鶴拳》第38頁關於食鶴拳的特點一節。) ,善用「斷手」、「挪手」、「沖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掃腿」,講漸打漸進,漸打漸退,講閃躲帶打。

宗鶴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個動作,分三戰、四門、三點(方向打三點)、五梅花(套路、路線成梅花形)、鶴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練三戰。拳諺說:「要想宗鶴好,三戰裡邊找。」故三戰是宗鶴之本,宗鶴的奧妙大都在三戰中[2]

宗鶴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着吞、吐、浮、沉的氣功運動。它的呼吸方法是從式呼吸引向式呼吸。由於訓練時多以套路形式出現,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剛柔相濟的特點,構成一種特殊的運動方式,從外形和內在的精氣神的講究來說,都有它獨到之處。

宗鶴拳的氣與勁

宗鶴拳用氣,氣沉丹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內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煉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宗鶴拳就是要練這種氣。

宗鶴拳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鶴着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也有說臍下三寸的地方,這裡指的都是一個大概的位置。)練氣時硬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緊時松,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

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煉,日久會使你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沿着經絡,由丹田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再下行經顏面至丹田,形成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動的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衝擊。很多武術家表演內功時,腹內經得起各種東西的衝擊,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在技擊武術中,氣能助力和勁。在發勁時,氣還有助於穩定自己的中心,增強兩足之間的力量,使之做到兩足落地生根,穩固下盤,加大爆發力。故氣不能集中于丹田後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後由丹田貫穿於足跟底,以氣助力,再發於身體任何要出擊的部位。這就是老一輩武術家們所說的「勁到腳底,渾身是勁」的道理。

宗鶴拳的「勁」,指的是通過人體肌肉組織的迅速收縮而爆發出來的一股「彈力」。一些功底深的鶴拳名家在與對方交手時,只要手觸到對方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使對方感到觸電似的「麻痹」,或被擊倒,或被拋到數尺之外,這就是宗鶴拳里所提到的「鶴如觸電」。

這種勁和力不一樣,一般的力一過壯年,若不經常鍛煉就會消退;而勁就不一樣,有勁的人可以轉衰為壯,在技擊中,有勁的人可制勝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舉起重物,卻無法制勝有勁的人。打個比喻,能拉動很重的大車,如把車繩套在背上,老虎是拉不動的,這說明老虎不如牛的力氣大,但牛和老虎對斗,勝者是老虎,這說明牛不如老虎有勁。就武術技擊來說,需要的是老虎的活勁,而不是牛的死力。

視頻

宗鶴拳相關視頻

走南闖北福清人《宗鶴拳傳奇》
南拳「宗鶴拳」兇猛霸道

參考文獻

  1. 宗鶴拳勁訓練,武風武術網, 2016-12-18
  2. 方世培創立「宗鶴拳」 近代翻譯家林紓曾隨其習武,華夏經緯,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