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遼金元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遼金元建築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宋遼金元建築

外文名稱;Song-Liao-jin-Yuan jianzhu

裝飾手法;華美繁複、細膩精緻登封

元代時間;1271~1368

趨於形式;定型化、制度化

位於;疆域南至今河北、山西省的北部

公元960年,宋朝開國,不久,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統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國力和建築規模均遠遜於唐代。北面有契丹族的遼國,疆域南河北山西省的北部,同宋對峙。1115年,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國,1125年滅遼,次年攻入宋都汴梁。宋室南遷臨安,史稱南宋,形成南宋和金對峙局面。此外,西北地區還有党項族的西夏國(1038~1227)占有今寧夏以及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宋、遼、金時代,中國南北建築風格逐漸產生差異,但都趨向華美繁複、細膩精緻,發展出多種裝飾手法。[1]

讀音

Song-Liao-jin-Yuan jianzhu

宋遼金元建築

architecture of Song,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名詞解釋

建築結構和造型趨於定型化、制度化。磚石和木構高層建築的發展,表明建築技術的提高。元代(1271~1368)統一國家的建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抗局面,使原先各自發展的文化、科學和技術,包括建築在內,融合起來了。

在元代,中亞、西亞各族人民大量進入中國,為這種融合增加了新的營養。

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城,是當時全國最大城市,水陸交通發達,商業、手工業繁盛,人口逾百萬。到北宋中期,開封的里坊制(見里)逐漸廢弛,出現了開放的商業街、居民巷體制的街巷制。城市的管理,如疏浚河流、修橋鋪路、防火設施和殯葬、救濟、施藥等,均有機構執掌,形成制度,在當時世界上居於先進地位。開封宮城範圍有限,宮殿規模不大;宮城宣德門至汴河州橋間兩側建有長廊的御街,以及工字形平面的宮殿組合,對兩朝有直接影響。宋代皇帝崇信道教,最大的宮觀建設是玉清昭應宮(真宗時)和根據道士奏議而造的上清寶宮神霄萬壽宮艮岳(徽宗時)等。

陵墓

北宋陵墓區在嵩山北麓,今河南鞏縣境內。陵制模仿唐代,但規模遠遜;又因受風水之說的支配,一反常規,陵墓選前高后低的地形。遺留在地面上的大量石雕刻品是宋代雕刻技藝的珍貴遺物(見宋陵)。西夏王陵位於國都興慶府(今銀川)以西賀蘭山麓,明顯受宋陵制度的影響。

寺、塔

宋代佛教日益中國化、世俗化,各地普遍修築寺、塔。現存磚塔多數創建於宋代,類型繁多,巧思迭出,結構合理,是磚塔發展的高峰時期。大塔如河北定縣開元寺塔、景縣開福寺塔山東長清縣靈岩寺塔。磚木混合塔如松江興聖教寺塔、杭州六和塔(南宋)、蘇州報恩寺塔(南宋),琉璃塔開封國寺塔等。宋代鑄造鐵塔工藝精美,以當陽玉泉寺鐵塔為代表。趙縣陀羅尼經幢,雕刻精緻,尺度高大,在中國古代首屈一指。

建築技術

北宋木構建築總趨向是結構精巧,組合複雜,裝飾多樣,可以太原晉祠聖母殿、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為代表。小木作製品如藻井、 帳龕、 門窗、經櫥、勾闌之類,日趨華美繁縟。室內高坐式家具由唐中期開始流行,至宋成為主流,品類完備,式樣定型。建築色彩由於使用琉璃和彩繪而複雜華麗,不同於漢、唐明朗簡樸的風格。彩畫中碾玉裝飾漸居優勢,成為明代旋子彩畫的先聲(見彩畫作)。石雕刻、木雕刻用於建築的部位日益增多,不同品類按複雜程度分級,已形成一門專業工藝。南宋木建築有較強的地方特色,構架以廳堂型(見大木作)為主,風格雅潔。

建築著作

北宋出現兩部建築專著:著名匠師、開寶寺大塔的設計者喻浩撰寫的《木經》,將作監少監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前者已佚,後者保存。《營造法式》詳列北宋官式建築各工種的技術規範和勞動定額,材料預算定額,以及某些材料配方、幾何計算、測定方位和水平的方法等。尤為重要的是關於材份制度的記述,這是一種建築上的模數制度,是木結構技術發展到成熟和定型階段的產物。《營造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最重要文獻。

遼代建築

契丹族原是遼河上源西拉木倫河流域遊牧民族,建立遼國後設置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林東)、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遼上京、中京城(見遼中京)遺蹟尚存,遼陵在上京附近。遼南京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最早基礎,附近有大批遼墓、 遼塔(北京天寧寺塔、 易縣泰寧寺塔、涿縣智度寺塔等)。從薊縣獨樂寺山門和觀音閣木構樓閣可以清楚地看到遼對唐代建築的繼承關係。遼寧義縣的遼代奉國寺大殿,是現存古代最大木構建築之一。西京大同及其附近,留存下來一批珍貴的遼代木構建築,如華嚴寺下寺薄伽教藏殿、善化寺大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等。釋迦塔歷經地震、大風、炮擊的危害,屹立近千年,為中國僅存的大型木塔。

整個說來,遼代建築保留了濃厚的唐代作風。但是密檐磚塔則很特殊,形制多是實心,底層立於須彌座、平坐勾闌和蓮瓣之上,塔身八角或六角,仿木構的斗、柱、枋、門窗,上作層檐。遼塔一般色白或淺黃,極醒目。金代頗多仿建。

金代建築

金朝立國後,先建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遷中都大興府(今北京,見金中都),最後遷至南京開封府。中都建設規模宏偉,宮殿用漢白玉為台基欄杆,綠琉璃瓦,色彩強烈,裝飾華麗,奠定了元、明宮殿建築的基本風格。現存重要的金代建築有大同善化寺的三聖殿和山門,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朔縣崇福寺,繁峙岩山寺等。後二者還保存大幅金代壁畫,是現存最早的寺院壁畫遺物。

金代統治者崇儒,修復曲阜孔廟,又修理諸岳廟、瀆廟和后土廟。重修後留下的鐫刻平面圖碑,是關於古代建築群的重要資料(見金后土廟碑)。

金代建築頗富創造性,所謂「制度不經」,如採用大額承重梁架,大量減柱移柱(如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彌陀殿),對元代建築頗有影響。

宋、遼、金時期仿木磚作常見於磚石塔、磚石墓室。侯馬金代董氏墓中的磚雕舞台場景是中國劇場建築的最早資料。

南宋建築

南宋偏安江南,以杭州為「行在」,改稱臨安,發展為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其他重要城市有成都襄陽壽州明州廣州泉州等,後三者是對外貿易港口。廣州有大量阿拉伯僑民,建立了最早的清真寺建築,如廣州懷聖寺光塔等。現存蘇州的平江府圖碑和桂林的《靜江府修築城池圖》刻石,是宋代州府級城市的子城制度的實證。

福建盛產花崗石,石工技術精湛,自五代至南宋,福建出現石造塔、橋甚多,如北宋泉州洛陽橋、南宋漳州虎渡橋和泉州開元寺雙石塔。

南宋保持漢族固有建築傳統,但無大規模建設。木構建築有較強的地方特色,風格含蓄雅潔。

元代建築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幅員廣大的多民族國家。元代建築上承宋、遼、金,下啟明、清,有如下成就。

都城

元建首都大都城於金中都的東北郊,為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大都城的規劃明顯比附《考工記》中的王城制度。它是繼隋唐長安城、洛陽城以後中國最後一座平地起建的都城,在體制上是按街巷制建造的。大都城水源充沛,利用城內河道和預建的下水道網,排水便利,街道和居住區布置得宜,反映了當時城市規劃的先進水平。元代開鑿自大都經通州、臨清抵達杭州的大運河,使南北經濟聯繫加強;又分全國為若干行省,急遞鋪和驛站由大都輻射全國各地。這些措施為明清繼承下來,奠定了600多年以北京為中心的統一國家的局面。

宮殿

元代宮殿形制繼承宋、金,而室內布置卻仍然表現出蒙古族習俗的要求,又點綴個別中亞、阿拉伯的浴室、畏兀兒殿堂等建築,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漢族傳統的祭奉天地、社稷、宗廟、五嶽、四瀆的壇廟祠祀建築和孔廟、學宮等,都得到修繕或重建。現存元代最大木構建築是曲陽的北嶽廟德寧殿。

宗教建築

元代宗教建築風格多樣。佛教中嘛教寺廟最盛。忽必烈在大都建萬安寺,建築比擬宮殿,其中主要建築是尼泊爾名匠阿尼哥設計的大聖壽萬安寺塔,明代稱妙應寺白塔。嘛教建築的裝飾題材和裝鑾方法也傳入中原。江南地區佛寺仍繼承南宋以來的特點,今存者如上海真如寺大殿、浙江金華天寧寺、武義延福寺大殿。西藏地區的寺院,如夏魯寺在藏式建築加上漢式殿屋,斗明顯帶有元代特點,反映出漢藏建築藝術的交流。道教在元代也受到尊信,為元代皇帝祈福而建的永樂宮有少府官匠參加建設,基本反映金元之際官式建築的特點。元代伊斯蘭教建築隨色目人移民遍布全國各地,重要遺存有新疆吐虎魯克瑪扎、泉州清淨寺、杭州真教寺等;前二者屬中亞樣式,後者在窯殿上加漢式屋頂,出現同中國傳統建築結合的趨勢;至明代遂發展出採用漢族建築式樣為主的清真寺。

天文建築

天文學在元代有很大發展。科學家郭守敬曾主持修建大都司天台和河南登封測景台。

參考來源

  1. 宋遼金元建築,360個人圖書館 , 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