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朝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其特點是修身適體。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領, 對襟的一種服飾,出土實物有福州南宋黃升墓 、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江蘇金壇茅麓南宋周瑀墓。浙江黃岩趙伯澐墓等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1]

  • 中文名:宋朝服飾
  • 外文名:The song dynasty clothing
  • 特   點:簡潔質樸
  • 拼   音:song chao fu shi
  • 詞   性:名詞
  • 屬   性;服飾

朝服禮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着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捲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裡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着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遊冠」),與此稍有區別。

宋代皇后禮服——宋代皇后禮服展示圖。這是宋代皇后最貴重的服飾,平時很少穿着,只有在受皇帝冊封或祭祀典禮時使用。穿着這種服裝,頭上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宋代官員朝服宋代朝服——宋代官服分為祭服、朝服、公服、時服、戎服、喪服等。宋代朝服,也叫具服,朝會時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着白綾襪黑色皮履。這種服飾,以官職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裡面,在上衣的領內露出。

出土的幾十件文物中,按原料分可有兩大類:一類是羅、絹質地的平展裙〈以二、三片面料縫製成),分上下兩幅,上幅壓下幅,裙腰上有雙帶,這種裙除少數幾件為全素色外,大部分都有邊飾;另一類是非常精美的印花羅百褶裙其原料既透明又輕薄,除裙腰和帶子以外,全部是印金小團花紋。

宋代官吏公服

——宋朝百官常朝視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禮及隆重朝會時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襴,腰間束以革帶,頭戴幞頭,腳穿靴或革履。公服幞頭,一般都用硬翅,展其兩角,只有便服才戴軟腳幞頭。黃岩宋墓中便出土了成套公服.公服所佩的革帶,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比服裝顏色分得更細。圖為展腳幞頭、大袖襴袍及玉帶展示圖。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朱衣朱裳,內着白色羅中單,外束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佩、玉釧,下着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着朝服時必戴進賢冠(是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祭服是參照漢代以後制定的形制。

種類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着"氈笠"、"鈎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着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採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繡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髮,身上抹香,足履繡花等。

女服

命婦之服

宋裝繼承唐裝遺制,女服仍以衫、襦、襖、褙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倉山出土了一座墓葬,從眾多的陪葬品中可以瀏覽到宋代女裝的全貌。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價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難產而死的十七歲少婦,是南宋時期的貴族婦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上乘物品,出土的衣妝配件十分齊全。長衣、短衣、單衣、袷衣、棉衣其式樣均具有宋代風格,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製着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

單袷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繡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繡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文物中還有三種長褲,即開襠的單夾褲,開襠的絲棉褲和滿襠的右側開片褲。長褲是古代女子的內用服式,由於有裙遮蓋,所以當時的褲子更強調實用性,全用素羅、素絹縫製,無花邊裝飾。所謂無襠或開片,主要是為使用方便而設計。這些長褲一般尺寸是:褲長為二尺三寸至二尺七寸;腰圍為二尺至二尺四寸;褲口寬為七寸至一尺,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

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袍、襖、裙、衫、褲、肚兜綬帶、鞋、襪、香囊粉撲荷包和例假帶等數種。為後人研究宋代女子衣妝,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公服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範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常服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裡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製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於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製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只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着錦袍,無官職者着白布袍。

平民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詩人陸游曾寫道「業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襦襖有夾棉之分。「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之人服用。由於這種衣服體窄袖小,故稱之為筩袖的襦(即筒袖)。「衫」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寬大的衫叫「涼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記載「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為「窄衫」。《清明上河圖》中,有頭戴帷帽乘驢之女子也披"涼衫"。由於涼衫大多以淡紫色為主,故宋考宗時曾規定以涼衫為弔喪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襴衫」,《宋史·輿服志》記載「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襴的男人長衫。

「裳」是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以黃裳。燕居之時不束帶,待客之時以大帶束之。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鶴氅」有記載「又有大袖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着褲質地也十分講究,以紗、羅、絹、綢、綺、綾為多,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平民勞作時着褲質地比較粗劣。

儒生服

1975年從江蘇金壇地區,出土了一座宋代儒生的墓葬,該墓墓主是一位八品以下官職的庶人子弟,太學士周?。由於葬者地位低下,出土的文物,從質量到數量均較為遜色。從古至今男性與女性在衣着儲備上生前自然有別,但在死後更明顯不同,這位儒生的陪葬品就具有這種男性特點。陪葬物中有單衫、夾衫、絲錦袍、短衣和無底的紬襪褲等,比較簡單。衣物大多是合領、交領和圓領式樣。

服飾種類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頸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女裝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宋代褙子

宋代褙子——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圖為褙子穿戴展示圖。

宋代大袖

宋代大袖——宋代大袖,原是皇嬪妃的常服,因其兩袖寬大,故名大袖。《宋史·輿服志》記:」其常服,后妃大袖。」後來傳到民間,成為貴族婦女的禮服。《朱子家禮》稱:「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另註:「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可見地位稍低的婦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大袖樣式為對襟、寬袖,衣長可拖地,領、衣襟往往鑲有花邊。此圖為南京高淳花山宋墓大袖。[2]

宋代胄甲

宋代胄甲——宋代的胄甲,大體繼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變化。北宋初年的鎧甲,據《宋史·兵志》記載,有金裝甲、連鎖甲、鎖子甲、黑漆順水山子鐵甲、明光細網甲等多種鐵甲;還有一種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銅或鐵片製成的較輕便的軟甲。《武經總要》是我國一部記述有關軍事組織、制度、戰略戰術和武器製造等情況的重要軍事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北宋時期的鎧甲樣式及其制度。如頭戴兜鍪,身穿甲衣,兩袖綴有披膊,下配有護腿。

視頻

參考文獻

  1. 中國青年網. 講究衣品 歷史上的宋朝時尚獨特幞頭,宋代服飾的象徵. 2020-04-17 [2020-06-30]. 
  2. 歷史話題,趣事網. 宋朝服飾大全. 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