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 竇苹:《酒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酒譜

來自網絡的圖片

宋· 竇苹:《酒譜》竇苹,字之野,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北宋仁宗時代。

酒譜》雜取有關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歷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飲器、傳說、飲酒的禮儀,關於酒的詩文等,內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說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匯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成書於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後收入於陶宗儀《說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頌》、《醉鄉記》、《清河先生傳》三篇前人關於酒的文章。因《清河先生傳》文章較長,且影響不大,這裡只選錄了《酒德頌》和《醉鄉記》兩文。[1]

誡失七

原文

《周書·酒誥》曰:"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

《管輅別傳》曰:諸葛景輅別,誡以三事,言"卿性樂酒,量雖溫克,然不可保,寧當節之。"輅曰:"酒不可盡吾欲。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

晉祖台之與王荊州書:"古人以酒為戒,願君屏爵棄卮,焚罍毀榼,殛儀狄於羽山,放杜康於三危。古人系重,離必有贈言。仆之與君,其能已乎?"

《宋書》云:王悅,卷從弟也,詔為天門太守。悅嗜酒輒醉,及醒,則儼然端肅。卷謂悅曰:"酒雖悅性,亦所以傷生。"

蕭子顯《齊書》:臧榮緒,東莞人也,以酒亂言,常為誡。

世說》:晉元帝過江,猶飲酒。王茂弘與帝友舊,流涕諫。帝許之,即酌一杯,從是遂斷。《梁曲》曰:劉韶,平原人也,年二十,便斷酒肉。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曰:"昔者,帝令儀狄作酒而美之,進於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周官》:萍氏掌幾酒,請之。萍古無其說,按《本草》述水萍之功云:"能勝酒"。名萍之意,其取於此乎?

陶侃飲酒,必自製其量,性歡而量已滿。人或以為言,侃曰:"少時常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儘量耳。"

桓公與管仲飲,掘新井而柴焉,十日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執尊觴三行,管仲趨出。公怒曰:"寡人齋戒以飲仲父,以為脫於罪矣。"對曰:"吾聞湛於樂者洽於憂,厚於味者薄於行,是以走出。"公拜送之。

又云:桓公飲大夫酒,管仲復至。公舉觴以飲之,管仲棄半酒,公曰:"禮乎?""臣聞酒入舌出而言失者棄身。臣計棄身不如棄酒。"公大笑曰:"仲父就座。"

北夢瑣言》:陸〓為夷陵,有士子入謁,因命之飲,曰:"天性不飲。"〓曰:"已減半矣。"言當寡過也。

蕭齊劉玄明政事為天下最。或問政術,答曰:"作縣令但食一升飯,而不飲酒,此第一策也。"

長孫登好賓客,雖不飲酒而好觀人酣飲,談論古今,或繼以火。常恐客去,畜異撰以留之。

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醉,而自矜。優真曰:"昔紂飲七日七夜不醉,君勉之,則及矣。"襄子曰:"吾幾亡乎?"對曰:"紂遇周武,所以亡。今天下盡紂,何遽亡?然亦危矣。"

釋氏之教,尤以酒為戒。故四分律云:飲酒有十過失,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不明,四見嗔相,五壞田業資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訟,八惡名流布,九知慧減少,十身壞終墮諸惡道。

《韓詩外傳》:飲之禮,跣而上坐,之宴;能飲者飲之,不能飲者已,謂之〓;齊顏色,均眾寡,謂之沉;閨門不出,謂之湎。君子可以宴,可以〓,不可以沉,不可以湎。

魏略》曰:太祖禁酒,人或私飲,故更其辭,以白為賢人,清酒為聖人。

《典論》云:漢靈帝末,有司榷酒,斗直千錢。

《西京雜記》云:司馬相如還成都,以鷫鸘裘就裡人楊昌換酒,與文君為歡。

宋明帝《文章志》云:王忱每醉,連日不醒,自號上頓。時人以大飲為上頓,自忱始也。

《益部傳》曰:楊子拒妻劉泰瑾貞懿達禮。子元宗醉歸舍,劉十日不見。諸弟謝過,乃責之曰:"汝沉荒不敬,自倡敗者,何以帥先諸弟?"

譯文

《周書·酒誥》說:"文王告試子弟,有官職、有事做的,不要常喝酒。"

管輅別傳》說:"諸葛景與管輅告別,告誡他注意三件事,說:"先生喜歡酒,酒量可以多飲而不失禮,但也不能常保不醉,還是自己節制點好。"管輅說:"飲酒不能完全滿足我的欲望。我用愚笨管制自己,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晉代祖台之寫信給荊州刺史王忱說:"古人以酒為戒,希望你摒棄爵卮,焚毀罍榼,把儀狄在羽山處死,把杜康流放到三危。古人重感情,朋友離別是一定互相贈言。我和你是好友,離別時怎能沒有贈言呢?"

《宋書)說:王悅,王卷的堂弟,奉詔任天門太守。王悅喜飲酒,常常喝醉失態,酒醒後又莊重嚴肅。王卷勸王悅說:"酒雖然能愉情,但也是傷身的東西。"

蕭子顯的《齊書》上說:臧榮緒,是東莞人,因飲酒後亂言,常以之為戒。

《世說新語》載:晉元帝渡江後,仍然喜歡飲酒。王茂弘和元帝有交往,流着眼淚進諫元帝少飲酒。元帝答應他再飲上一杯酒,從此就戒酒不飲。

《梁典》記錄:劉韶是平原人,二十歲時就戒絕酒肉。

梁王魏嬰在范台設酒宴與諸侯會飲,喝到高興處,請魯君乾杯。魯君說:"過去,帝命令儀狄作酒,酒味醇美,進獻給禹。禹飲後感到甘美可口,便疏遠了儀狄並禁絕美酒,說:'後世一定有沉湎於酒而亡國的人。'"

《周官》一書記:萍氏掌管幾酒、謹酒之事。"萍"字古人沒有解說。據《本草》記述萍的功效說:"能克制酒。"把管酒的官員取名"萍氏",大概就因為這吧。

晉代陶侃喜歡飲酒,每次都能自己限量,喝高興了就量滿不再喝了。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年輕時常因酒醉出過失。我去世的老母告誡約束過我,所以不敢盡情喝。"

齊桓公和管仲飲酒,挖了新井並燒柴祭天,自己齋戒十天,才詔請管仲。管仲到了,桓公執酒爵飲了三巡,管仲起身就走。桓公生氣說:"我先齋戒才請仲父你來飲酒,沒有什麼過錯吧。"管仲回答說:"我聽人說:貪圖享樂的人必然會有憂愁時,看重美味的人一定薄於德行。"桓公聽後就施禮送管仲走。

又說:齊桓公和大夫們飲酒,管仲又來了。桓公端起酒杯請他喝酒,管仲喝一半倒掉一半,桓公問:"這合於禮嗎?"管仲回答:"我聽說酒喝入口就說話,會出錯招來殺身之禍。我想,與其棄身還不如棄酒。"桓公大笑說:"仲父請坐。"

北夢瑣言》記:陸〓掌領夷陵時,有位士人求見,陸〓請他喝酒,他辭謝說:"我天性不飲酒。"陸〓說:"已經減半了。"就是說已經減了一半過失了。

南朝蕭氏國有位劉玄明的,政績卓著。有人問他怎樣理政,他說:"作縣令的人,每天只吃一升飯,而不飲酒,這就是管好政事的每一良策。"

長孫登喜歡賓客。他自己不飲酒卻喜歡看別人痛飲,談古道今,到晚上點上燭火繼續飲宴。因為怕賓客離席回去,就特別準備佳肴異味來留客。

趙襄子飲酒,連飲五日五夜不醉並以此自誇。優真說:"以前紂王連飲七日七夜不醉,您再努力點,就趕上封王了。"趙襄子說:"我快滅亡了嗎?"優真對答說:"紂遇到了周武王,所以才亡國。現在天下都是紂,您怎麼會很快亡國呢?不過也危險了。"

佛教,是戒酒的。《四分律》說,飲酒有十種過失:一是顏色醜惡,二是減少力氣,三是眼睛不明,四是現出嗔相,五是損壞田業,六是增加疾病,七是容易斗訟,八是惡名流布,九是減少智慧,十是危害身體墜入惡道。

韓詩外傳》說:飲酒之禮,脫鞋上坐,這是"宴"。能喝酒的人喝酒,不能喝酒的人就不喝這叫"謳"。顏色整肅,不管酒量大小都喝得一樣多,這種"沉"。家門都不出地整日飲酒,這叫"湎"。君子可以"宴",可以"謳",不可以"沉",不可以"湎"。

《魏略》說:魏太祖禁止飲酒。有的人偷偷喝,給酒改了名,把白酒叫"賢人",清酒叫"聖人"。

《典論》記:漢靈帝末年,官方賣酒,一斗酒一千錢。

《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回成都後,拿名貴的鷫鸘裘到村里找楊冒換酒,和卓文君歡飲。

宋明帝《文章志》說,王忱常常喝醉,接連幾天不醒,自號為"上頓"。當時人把喝酒大醉叫"上頓",就是自王忱開始的。

《益部傳》說:楊子櫃之妻劉泰瑾貞德知禮,她的兒子元宗酒醉回家,她十幾日不和兒子相見。弟弟們都為哥哥求請,她責備說:"你貪酒不敬,自找敗壞,怎麼能給弟弟們作表率。"

酒令十二

原文

《詩·雅》云:"人之齊聖,飲酒溫克。"又云:"即立之監,或佐之史。"然則酒之立監史也,所以已亂而備酒禍也。後世因之有酒令焉。

魏文侯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其酒令之漸乎?

漢初,始聞朱虛侯以軍法行酒。

《逸詩》云:"羽觴隨波流",後世浮波疏泉之始也。

唐柳子厚有《序飲》一篇,始見其以洄溯遲駛為罰爵之差,皆酒令之變也。又有藏鈎之戲,或雲起於鈎弋夫人,有國色而手拳,武帝自披之,乃伸。後人慕之而為此戲。白公詩云:"徐動碧芽籌",又:"轉花移酒海"。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禺人,轉之以指席者),有流杯者,有總數者,有密書一字使誦詩句以抵之者,不可殫名。昔五代王章、史肇之燕,有手勢令。此皆富貴逸居之所宜。若幽人賢士,既無金石絲竹之玩,惟嘯詠文史,可以助歡,故曰"閒征雅令窮經史,醉聽新吟勝管弦"。有對句者:

孟嘗門下三千客,大有同人;湟水渡頭十萬羊,未濟小畜。

馬援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李耳指李樹為性,生而知之。

江革隔江,見魯班扳櫓;李員園裡,喚蔡澤擇菜。拆字為反切者:知引矧欠金欽。名字相反切者:干謹字巨引尹珍字道真孫程字雅聊。古人名姓點畫絕省者:宇文士及爾朱天光子州友父公父文伯王子比干王士平呂太一王子中王太丘江子一於方卜巳方干王元江乙文丘丁乂卜式王丘。字畫之繁者:蘇繼顏謝靈運韓麒麟李繼鸞邊歸讜欒黶鱗鱹蕭鸞。聲音同者:高敖曹田延年劉幽求。字畫類者:田甲李季台(臺)字去吉增點成室居字去古增點成戶火炎崑岡山出器車土圭卦國百全之士十萬,五刑之屬三千蕩蕩乎民無能名,欣欣焉人樂其性公子牟身在江湖,必游魏闕;鄭子真耕於谷口,名動京師前徒倒戈以北,長者扶義而東運天德以明世,散皇明而燭幽。今人多以文句首末二字相聯,謂之粘頭續尾。嘗有客云:"維其時矣",自謂文句必無"矣"居首者,欲以見窘。予答"矣焉也者"。矣焉也者,決辭也,出柳子厚文。遂浮以大白。

白公《東南行》云:"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鄭白,連擲采成盧。"注云:"頭盤、卷白波、莫走鞍馬,皆當時酒令。"法未詳,蓋元白一時之事爾。

《國史補》稱鄭弘慶始創"平素精看"四字令,未詳其法。

譯文

《詩·小雅·小宛》說:"人之齊聖,飲酒溫克"。又說:"既立之監,或佐之史。"那麼,飲宴時設立酒監、佐史之類,就是為了制止混亂和預防酒禍的。後世也因之有了酒令。

戰國之際,魏文侯飲晏,命公乘不仁做觴政,大概就是酒令的開端吧。

漢朝初年,有朱虛侯劉章以軍法行酒令的事。

《逸詩》說:"羽觴隨波流。"這是後世曲水流觴的開始。

唐代柳宗元有《序飲》一文,最早出現將酒杯浮於水面以洄溯快慢作為罰酒之差的作法,這就是酒令的演變。又有一種藏鈎的遊戲,有人說起源於漢代的鈎弋夫人,夫人長得極美但手拳縮,漢武帝親自為她掰開,手才伸展了。白居易的詩說:"徐動碧芽籌",又說:"轉花移酒海"。到現在,酒令的名目尤其多:有捕醉仙的(席上置一偶人,轉動它,停下來時手指誰,罰誰酒),有在水上流杯的,有數數的,有暗寫字讓人誦詩相和的,不可盡說。過去,五代時王章、史弘肇飲宴,有手勢令。這些都是富貴人家閒居消遣所宜用的。如是幽人賢士,沒有金石絲竹可玩,只有吟詠文史用來佐飲,所以有詩說:"閒征雅令窮經史,醉聽新吟勝營弦。"又有對對子的:

孟嘗門下三千客,大有同人;湟水渡頭十萬羊,未濟小畜。

馬援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李耳指李樹為姓,生而知。

江革隔江,見魯班扳櫓;李員園裡,喚蔡澤擇菜。還有拆字為反切的,如"矢引矧"、"欠金欽"。有以名字互為反切的,如"干謹字巨引,尹珍字道真,孫程字雅卿。"古人有姓名筆畫極簡省的,如:字父士及、爾朱天光、子州友公、公父文伯、王子比干、王士平、呂太一、王子中、王太丘、江子一、於方、卜巳、方干、王元、江乙、文丘、丁乂、卜式、王丘等;也有筆畫極多的,如:蘇繼顏、謝靈運、韓麒麟、李繼鸞、邊歸讜、親黶、鱗鱹、蕭鶯;也有姓名名字讀音相近的,如:高敖曹、田延年、劉求等,還有姓名各字字形近似的,如田甲、李季等,還有一些有趣的,如臺字去吉加點成室,居字去古加點成戶等;還有:火炎昆崗,山出器車,土圭卦國;百全之士十萬,五刑之屬三千。蕩蕩乎民無能名,欣欣焉人樂其姓。公子牟身在江湖,心游魏闕;鄭子真耕於谷口,名動京師。前徒倒戈以北,以者扶義而東。運天德以明世,散皇明而燭幽等等。現在人還以文句首尾二字相連,稱作"粘頭續尾"。曾有位客人出上句:"維其時矣",自認為文句中不會有以"矣"為頭一字的,想要為難我。我應答:"矣焉者也!"矣焉者也是決斷的意思,出自柳宗元的文章。於是,就罰客人一大杯酒。

白居易詩《東南行》說:"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鄭白,連擲采成盧。"注說:"頭盤、卷白波、莫走鞍馬,都是當時酒令。"但玩法不了解,大蓋是元稹、白居易一時的酒令。

《國史補》說鄭弘慶始創"平素精看"四字令,也不了解它的玩法。

酒之功四

原文

勾踐思雪會稽之恥,欲士之致死力,得酒而流之於江,與之同醉。

秦穆公伐晉,及河,將勞師而醪惟一鍾,蹇叔勸之曰:"雖一米,可投之於河而釀也。"乃投之於河,三軍皆醉。

孔文舉云:"趙之走卒,東迎其主,非卮酒無以成。"卮之事,《史記》及《後漢書》皆不載,惟見於《楚漢春秋》。

王莽時,琅琊海曲有呂母者,子為小吏,犯微法,令枉殺之。母家素豐財,乃多釀酒,少年來沽,必倍售之。終歲多不取其直。久之,家稍乏,諸少年議償之,母泣曰:"所以辱諸君,以令不道,枉殺吾子,托君復仇耳。豈望報乎?"少年義之,相與聚誅令,後其眾入赤眉。

晉時,荊州公廚有齋中酒、廳事酒、猥酒優劣三品。劉弘作牧,始命合為一,不必分別。人伏其平。

河東人劉白墮善釀,六月以罌盛酒,曝於日中,經旬味不動而愈香美,使人久醉。朝士千里相饋,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劫之。皆醉,因執之,乃名擒奸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拔刀,惟畏白墮春醪。"見《洛陽伽藍記》。

譯文

越王勾踐謀劃雪會稽之恥,想激勵起士卒們全力奮戰,便把找到的酒傾倒在長江里,和全軍上下一起共飲。

秦穆公伐晉時,大軍開到黃河邊,想犒勞軍士而只有一杯酒,蹇叔勸告說:"即使只有一粒米,也可投到河裡全軍共用。"於是把這一杯酒傾入河,全軍都喝醉了。

孔融說:"趙國的士卒到河東去迎接自己的國主,如果沒有卮酒就接不到。"這件事,《史記》和《後漢書》都無記載,只見於《楚漢春秋》一書。

王莽當朝時,琅琊郡海邊有位姓呂的老婦人,她的兒子在縣裡做小吏,犯了點小過失,縣令冤枉地殺了他。呂母家裡向來比較有錢,於是釀了許多酒,有少年人來買酒,便加倍地多給酒。到年終也大多不收他們欠的酒錢。後來,她家慢慢貧窮了。少年們商議補償她。呂母哭着說:"我之所以接納你們,是因縣令暴虐無道,冤枉殺了我兒子,想拜託你們代我復仇,哪裡是希望你們報答財物呢?"少年們認為她義氣,就互相結聚,殺了縣令,後來一起參加了赤眉農民起義軍。

晉朝時,荊州的官廚里有"齋中酒"、"廳事酒"、"猥酒"三種品質不同的酒。劉弘作荊州太守時,才開始下令將三種酒合為一種,不必強分品質高下。大家都認為他辦得公平。[2]

河東人劉白墮善於釀酒,在六月最熱時,用罌裝滿酒,放到太陽下暴曬,經過十天昧不變反而更香美,喝了讓人長醉。朝中士大夫從千里之外相互饋贈這酒,命名為"鶴觴",又叫"騎驢酒"。永熙年間,南青州刺史毛鴻賓帶着這酒上任,路途中遇上強盜劫走了,結果強盜們飲酒後都醉倒,因而全部被抓住。於是又起名叫"擒奸酒"。當時人說:"不畏張弓拔刀,惟畏白墮舂醪。"此事見於《洛陽伽藍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