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說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說郛

 

 

 

說郛》是明代陶宗儀所著的文言大叢書,多選錄漢魏至宋元的各種筆記匯集而成。書名取自揚子語「天地萬物郭也,五經眾說郛也」,《說郛》意思就是五經眾說。

《說郛》共100卷,條目數萬,匯集秦漢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諸子百家、各種筆記、詩話、文論;內容包羅萬象,有經史傳記、百氏雜書、考古博物、山川風土、蟲魚草木、詩詞評論、古文奇字、奇聞怪事、問卜星象等。

《說郛》為歷代私家編集大型叢書中較重要的一種。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楊維楨為之作序,說:「學者得是書,開所聞擴所見者多矣。」

作者介紹

陶宗儀(公元1321年~1407年),字九成,號南村,浙江台州黃岩人。父陶煜,字明元,號逍岙山人。相傳他家是東晉陶淵明的後裔。

陶宗儀一生著書10餘部數百卷。這部《說郛》,被收進了《四庫全書》,除此之外,《四庫全書》還收錄了他的《南村詩集》、《國風尊經》、《四書備遺》、《古唐類苑》、《草莽私乘》、《游志續編》、《古刻叢鈔》、《元代掖庭記》、《金丹密語》、《滄浪棹歌》、《淳化帖考》等著述。

台州的文人學者,若論其著作被《四庫全書》著錄的數量,實在無出其右者。

校正版本

陶宗儀編成《說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數家收藏。七十年後,官居湖廣副使、六十五歲的郁文博罷官歸松江,在龔某家借《說郛》細閱,覺得「是書搜集萬事萬物,備載無遺,有益後人。」但又發覺抄錄者馬虎了草,字多訛缺,於是每日端坐「萬卷樓」,逐一校勘,費時近十年,重新編成100卷。可見陶宗儀原書工程之巨大。

明末清初,雲南姚安人陶珽又對《說郛》加以增補,編成120卷。陶珽自署黃岩,是宗儀的遠孫。1914年,學者張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視學,開始接觸古籍。 919年,教育部長傅增湘請張籌辦京師圖書館,併兼主任,時魯迅亦在教育部任職,對張宗祥說,館中藏有明代《說郛》120卷抄本,要他抄錄出來供大家研究。從此,「鐵如意館主」張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後費時6年。

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得到消息,向張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樓」為名,於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連英國牛津大學也訂購兩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據陶宗儀、陶珽120卷本和《續說郛》46卷本,匯集影印出版,定名《說郛》三種,這是中國當代出版最大的叢書之一。

流行版本

汲古閣藏明抄本《說郛》序

(汲古閣藏明抄本《說郛》,初為毛晉所得,後歸皖人馬玉堂(笏齋)。同治間為黃岩王詠霓(字子裳,號六潭)購得,民國間王舟瑤(字星垣,號玫伯、默庵)又購藏於黃岩九峰圖書館,民國廿五年(1936)曾在杭州「浙江省文獻展覽會」展出。建國初,項士元先生徵集收藏於台州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今臨海市博物館),現為臨海市博物館的善本書之一。

此本共六十卷二十冊,卷首有楊維禎序,序云:「天台陶君九成取經史傳記,下迄百氏雜說之書干余家,纂成六十卷,凡數萬餘條,名之曰《說郛》。」序末署「時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秋九月望前二日」。這與涵芬樓本所刊楊序「纂成一百卷」云云迥異。書中第二十卷曾經毛扆用朱筆校過,並於卷末題一短跋云:「此本《說郛》與世行本迥異,所未詳也。其二十卷載《雞肋編》,紕繆百出,幾不可讀,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然掛漏尚多,未能盡除也。歲在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陽前四日,虞山毛扆識,時年七十有一。」旁鈐「虞山毛扆手校」長文形朱文印(是卷首頁亦鈐有此印)。 在每冊的首頁皆鈐白文「馬玉堂印」與朱文「笏齋藏本」,又每冊的首頁和末頁則鈐朱文「黃岩九峰圖書館藏書之印」,第一冊扉頁則蓋有「曾經民國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獻展覽會陳列」朱文大印。王舟瑤也曾校過一部分,於卷首書目之後亦題有朱跋。)

陶氏《說郛》,諸家俱稱百卷,惟都昂《三餘贅筆》稱本七十卷,後卅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學海》諸書足之。《四庫提要》疑印時原書殘缺,僅存七十卷。《簡明目錄》直謂原書一百卷,後佚卅卷,宏治中上海郁文博仍補為一百卷。今案:郁氏序稱:「《說郛》百卷,余初未見,成化辛丑借錄於龔氏家,字多訛缺,兼有重出與當並者」(筆者按:此段文字系節錄)。並無「佚去卅卷,僅存七十卷」之說,且言「已編入《百川學海》者六十三卷。

《學海》盛行於世,不宜存此,陡煩人錄,於是以其編入,並重者盡刪之,當並者並之,字訛者正之,缺者補之,與仍編為一百卷。」是郁氏所見本有缺字,非缺卷,刪去已見《學海》者,非取《學海》諸書足之,與都昂之說正相反也。至順治丁亥陶珽所編百廿卷本,已見《學海》者凡八十餘中,是雜取諸書增益,不第非南村原本,亦非郁氏訂本矣。是本僅六十卷,為汲古閣舊藏以百廿卷刻本較之,非僅卷數不同,即編次亦異,凡刻本有而此本無者,約八百六十餘種,此本有而刻本無者,亦約有百餘種,當是南村初稿,其後增益為百卷耳。唯俗手所抄,誤字如麻,幾不可讀,其第一、第五、第七等卷、雖間經校過,然亦草草,唯第廿卷為毛子晉所校,有跋語。其書後為皖人馬氏所藏,同治間復為吾鄉王六潭太守所得,今余為九峰購之,略記梗概如右。丁巳(民國六年——1917年)閏月王舟瑤。

續說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珽編。珽,姚安人。萬曆庚戌進士。是編增輯陶宗儀《說郛》,迄於元代,複雜抄明人說部五百二十七種以續之,其刪節一如宗儀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樸未漓,猶頗存宋、元說部遺意。隆、萬以後,運趨末造,風氣日偷。道學侈稱卓老,務講禪宗,山人競述眉公,矯言幽尚。或清談誕放,學晉、宋而不成;或綺語浮華,沿齊、梁而加甚。著書既易,入競操觚,小品日增,卮言疊煽。求其卓然蟬蛻於流俗者,十不二三。

珽乃不別而漫收之,白葦黃茅,殊為冗濫。至其失於考證,時代不明。車若水之《腳氣集》以宋人而見收,鮮于樞之《箋紙譜》以元人而闌入,又其小疵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