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成立於2005年2月,學院現有財稅和公共管理兩大學科,設有5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二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目錄

教學設施

資料室各類圖書資料豐富,種類齊全;實驗室軟硬件設備先進。在加強現有實驗室建設的同時,學院擬建立電子政務實驗室、社保基金精算實驗室等教學基礎設施。

我院擁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富於創新和奉獻精神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8人(含在讀),碩士36人(含在讀),碩士生導師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本院教師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工作,以科研帶動學科發展,近年來,出版專著教材30部,公開發表論文300餘篇,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9項。

面向未來,全院教職工將在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下,結合本院實際,積極開展研究性工作,加強學院全面建設,培養大學意識、大學精神和大家風範,以碩士點建設為牽引,加強學科建設,積極為申報博士點創造條件,狠抓教學與科研,促進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發展,建設素質全面的師資隊伍,為培養21世紀公共部門高級管理人才而努力奮鬥。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學院成立以來,隨着該校人才政策的實施,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與提高,我院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1]為骨幹、梯隊整齊、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現學院共有教職工82人,專任教師7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

學院現有本科學生班級29個,在校本科生1359人。在校研究生63人。

辦學條件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涉及兩大學科——屬於經濟學類的財稅學科和屬於管理學類的公共管理學科。其中財稅學科是該校的傳統學科和優勢學科,在安徽居於領先地位、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公共管理學科屬於該校的新興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

以專業學科建設為龍頭,是我院一貫堅持的辦學方針。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建設對人才需求,該院始終把專業學科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健全專業學科體系,強化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加大對新專業的建設力度。現我院設有六個本科專業:財政學專業。該校財政學專業始創於1959年,是學校成立時的首批本科專業之一,當時全國僅有九所財經類院校設有財政學專業。1966年文革開始後本科停止招生,學校降格為中專,仍每年招財政學專業。1978年學校恢複本科專業招生,設置了財政金融專業,1984年財政與金融專業[2]分設。財政學本科專業2005年確定為安徽省教改示範專業。稅務專業。該校稅務專業最早設置於1994年,1998年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稅務專業併入財政學專業,前後招生五屆。2006年恢復設置稅務專業,現已招生兩屆。行政管理專業。本專業2001年設置,已招生七屆。本專業設公共行政管理和企業行政管理兩個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專業2002年設置,已招生六屆,每屆一個班。本專業現設勞動經濟和社會保障兩個方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專業2002年設置,已招生六屆,每屆一個班。本專業培養方向側重於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專業屬新批准設置的專業,2007年招生一個班。學院現設有兩個碩士點。財政學(含稅收學)專業。1986年批准設立,是該校最早設置的四個碩士點之一。社會保障學專業。2006年設立。在近五十年的辦學歷史中,我院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5000多名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他們分布在財政、稅務、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等行業和教學科研機構,大多成為部門的領導和業務骨幹,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培養人才

以培養人才為目標,以提升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把學生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放在首位。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實更新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健全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材建設,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優化課程體系等。我院在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財政學專業確定為省級教改示範專業;《財政學》《社會保障學》《政治學》《稅法》《稅收學》等課程建設成為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取得二十多項教學研究項目;曾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視頻

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視頻

安徽財經大學:堅持「分類分層分級」 高質量開展主題教育
安徽財經大學延時攝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