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蒗彝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蒗彝族自治縣(宣講活動)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法院政務網站群 的圖片

寧蒗彝族自治縣麗江市轄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跨東經100°21′-101°16′、北緯26°35′-27°56′。東與四川省鹽邊縣、鹽源縣毗鄰,西與玉龍縣隔江相望,南與永勝縣、華坪縣相連,北與四川省木里縣相接。縣境東西橫距90千米,南北縱距250千米,總面積6206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2012年末)。有彝、漢、納西、普米、傈僳等民族。轄1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興鎮、拉伯鄉、永寧鄉、翠玉傈僳族普米族鄉、紅橋鄉、寧利鄉、金棉鄉、西川鄉、西布河鄉、戰河鄉、永寧坪鄉、跑馬坪鄉、蟬戰河鄉、新營盤鄉、爛泥箐鄉。縣政府駐大興鎮。

俗稱「小涼山」。地處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處,屬橫斷山脈山區,境內最高點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點金沙江畔子補河口海拔1350米。主要河流有戰河,開基河、紅橋河、寧蒗河等。屬低緯度高原氣候區,立體氣候顯著,年平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時,年均氣溫12.7℃,年均無霜期190天。主要礦藏有金、銀、銅、鐵、鉛、鋅、煤、石膏石、大理石水晶石[1]等。寧永幹線公路過境。遊覽地、紀念地有瀘沽湖、烈士陵園等。

歷史沿革

漢代為遂久縣、姑復縣地,屬越嶲郡。唐南詔時,北部地區稱為「樓頭賧」,初屬鐵橋節度,後屬劍川節度。宋大理時屬善巨郡。元朝時實行土司制度,北部置永寧州(土知州),南部置蒗蕖州(土知府),屬麗江路。明永樂四年(1406)改屬雲南布政使司。清末至民國時期,鄰縣居民稱寧蒗為小涼山。1917年,永寧土府、蒗渠土司合併設立寧蒗分縣,屬永北縣。「寧蒗」一詞由元時永寧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36年設寧蒗設治局,治今大興鎮。

1950年1月21日,寧蒗和平解放。1950年2月在南部地區成立小涼山彝族辦事處,同年5月,北部地區成立寧蒗縣政務委員會,1951年9月改稱寧蒗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1956年9月20日(一說為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北部的寧蒗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和南部的小涼山彝族事務辦事處合併,成立寧蒗彝族自治縣,隸屬麗江行政專員公署。1970年屬麗江地區管轄。2003年屬地級麗江市管轄。

1996年,寧蒗縣1個鎮、14個鄉、1個民族鄉:大興鎮、拉伯鄉、永寧鄉、跑馬坪鄉、戰河鄉、西川鄉、紅橋鄉、布河鄉、金棉鄉、爛泥箐鄉、翠玉傈僳族普米族鄉、紅旗鄉、寧利鄉、蟬戰河鄉、新營盤鄉、永寧坪鄉,89個行政村辦事處,1009個自然村。總人口為22.0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121人,占93.99%;少數民族占78.6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寧蒗彝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229204人,其中:大興鎮28085人,拉伯鄉10512人,永寧鄉17804人,翠玉傈僳族普米族鄉13739人,紅橋鄉17156人,紅旗鄉12900人,寧利鄉12909人,金棉鄉7693人,西川鄉13946人,西布河鄉18314人,戰河鄉20501人,永寧坪鄉7096人,跑馬坪鄉10397人,蟬戰河鄉7358人,新營盤鄉16410人,爛泥箐鄉14384人。

2005年,撤銷紅旗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興鎮,鎮政府駐原大興鎮政府駐地(省政府2005年8月4日批准)。

2006年,寧蒗彝族自治縣面積6206平方千米,人口25.18萬人。轄1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興鎮、拉伯鄉、永寧鄉、翠玉傈僳族普米族鄉、紅橋鄉、寧利鄉、金棉鄉、西川鄉、西布河鄉、戰河鄉、永寧坪鄉、跑馬坪鄉、蟬戰河鄉、新營盤鄉、爛泥箐鄉。共有5個居委會、8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大興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寧蒗彝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258869人,其中:大興鎮52568人,拉伯鄉10124人,永寧鄉20852人,翠玉傈僳族普米族鄉16914人,紅橋鄉20060人,寧利鄉14263人,金棉鄉7868人,西川鄉14928人,西布河鄉19250人,戰河鄉23854人,永寧坪鄉7583人,跑馬坪鄉10992人,蟬戰河鄉6421人,新營盤鄉21008人,爛泥箐鄉12184人。

視頻

寧蒗彝族自治縣 相關視頻

美麗雲南(第二季)|瀘沽湖畔 悠悠樂土——美名: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
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音樂之故土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