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出生 1320年(庚申年)4月17日(陰曆)
國籍 中國
別名 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順帝
職業 皇帝
知名於 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
知名作品 七律《答明主》(又名《贈吳王》)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1] 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台汗國境內,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布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鬥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2]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基本信息

本 名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年 號 元統、至元、至正
別 稱 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順帝 廟 號 惠宗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尊 號 順皇帝(明太祖尊)
民族族群 蒙古族 汗 號 烏哈篤可汗
出生地 金山(今阿爾泰山) 在位時間 1333年7月19日—1370年4月28日
出生時間 1320年(庚申年)4月17日(陰曆) 陵 寢 起輦谷
去世時間 1370年(庚戌年)4月28日(陰曆) 主要作品 七律《答明主》(又名《贈吳王》)
主要成就 除掉伯顏,恢復科舉

人物生平

元惠宗,元明宗長子,1320年5月25日出生,1370年5月23日去世,享年51歲。[3]

在位時間為1333年農曆六月八日-1370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公曆1333年7月19日-1368年9月14日為元朝皇帝,1368年9月14日從大都退回漠北草原,1368年9月14日-1370年5月23日為北元皇帝),共37年。

1330年,母親邁來迪被殺,元惠宗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平壤(今朝鮮半島),後來到廣西的桂林。

1332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次年6月才繼位。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叛亂,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當時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實際控制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伯顏採取排擠南人的政策,例如禁止南人參政,取消科舉,而且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滿。隨着時間的推移,元惠宗與右丞相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堅決支持下,元惠宗終於力排眾議,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制了政局。隨後,伯顏以前很多不當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廢除,例如恢復了科舉等等。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1345年修成。

1350年,元朝境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由於黃河水災頻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1351年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一定勝利,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惠宗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政府統一指揮。這一切給南方農民起義壯大的機會。

1368年,明軍進攻大都,元惠宗向北撤,到達上都,後轉至應昌。並兩次組織元軍反攻,未成。1370年5月23日,元惠宗病逝於應昌。

年號

在位期間共使用四個年號,分別是:

至順1333年農曆六月-1333年農曆十月

元統1333年農曆十月-1335年農曆十一月

至元1335年農曆十一月-1340年(元世祖時期有過至元年號,元惠宗時期再次使用此年號)

至正1341年-1370年

登基為帝

元文宗驅逐妥懽帖睦爾以後,便於至順元年(1330年)十二月立自己的兒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可是一個月後太子就死了。這對信仰藏傳佛教、相信因果報應的的元文宗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儘管他們還有兒子燕帖古思,但文宗在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駕崩時遺言:「當年在晃忽叉(王忽察都)弒殺明宗皇帝是我鑄成的大錯,後悔莫及。如今我有一子燕帖古思,雖然我愛他,但現在理應將皇位傳給明宗的長子妥懽帖睦爾。這樣我去世後也對明宗有個交代了。」

當時,把持朝政的權臣太平王燕帖木兒沒有立年長的妥懽帖睦爾,而是立了就在大都的明宗幼子懿璘質班(妥懽帖睦爾異母弟)繼位,是為元寧宗。不料當年十一月,元寧宗就駕崩了。燕帖木兒欲立燕帖古思繼位,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堅持立妥懽帖睦爾。於是派遣中書左丞闊里吉思前去靜江接妥懽帖睦爾回京。到了良鄉,燕帖木兒率人持鹵簿來迎接他。燕帖木兒與妥懽帖睦爾並馬徐行,說明了擁立他為皇帝的意思。妥懽帖睦爾還是個十三歲的孩子,一時嚇得不敢回答,所以燕帖木兒懷疑他,到大都後也沒有立他為帝,再加上司天監的太史也說妥懽帖睦爾不可立,立則天下亂,所以元朝皇位空缺了半年之久。

至順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兒因縱慾過度而亡,卜答失里在內定自己的兒子燕帖古思為妥懽帖睦爾繼承人以後,決定正式奉妥懽帖睦爾為帝。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日,妥懽帖睦爾即位於上都,是為元順帝(惠宗)。順帝即位後改年號為「元統」,並封燕帖木兒之女伯牙吾氏(答納失里)為皇后、卜答失里為太皇太后、燕帖古思為皇太子。

為政舉措

脫脫更化

公元1341年,元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脫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1、恢復伯顏廢黜的科舉制度;科舉制起於隋朝,但元朝建立後直到仁宗的時候才實行科舉制度。伯顏掌權後,為防止漢人做官,下令廢止科舉。

2、置宣文閣,恢復太廟四時祭;

3、平反昭雪一批冤獄;

4、開馬禁、為農民減負,放寬政策;脫脫上台後,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放寬了對漢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間禁止養馬,脫脫上台廢除了這一禁令。

5、主持編寫宋、金、遼三史;中國歷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元朝建立以後,宋遼金三朝的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元惠宗詔修遼朝、金朝、宋朝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組織了畏兀兒族史學家廉惠山海牙,沙剌班,党項族的余闕,蒙古族的史學家泰不花等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4]


纂編法典

至元二年(1336年),在增訂元仁宗年間的監察法規《風憲宏綱》的基礎上,將有關御史台的典章制度匯編為《憲台通紀》。元順帝時期,還編纂了《至正條格》,《至正條格》是元代法規之一。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妥懽帖睦爾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條格,於至正六年(1340年)四月頒行。其中包括詔制150條、條格1700條、斷例1059條。但原書卷數已不可考究,根據《永樂大典》記載,共23卷,分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倉庫、捕亡、賦役、獄官等27目。2002年在韓國慶州發現元刊殘本《至正條格》,包括條格12卷、斷例近13卷,以及斷例全部30卷的目錄。其中,條格存374條,斷例存426條,總數共計為800條。

紅巾軍起義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農民進行的反抗並推翻封建王朝的武裝鬥爭。[5]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政局動盪。元朝政府橫徵暴斂,土地高度集中,社會經濟衰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十一年,民間秘密團體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利用政府徵發農夫15萬人修治黃河,農夫不堪官吏的欺凌和沉重的勞役的情緒,進行反抗元朝的組織活動。由於消息走漏,韓山童被俘遇害,劉福通逃回潁州(今安徽阜陽),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以紅巾裹頭,稱紅巾軍。爾後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 。

劉福通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人民的反元鬥爭,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均屬紅巾軍系統,諸多起義軍中以北方劉福通,南方徐壽輝兩支為最強。這兩支起義軍的發展,將大元國切成兩段,使南北隔絕,有力的打擊了元朝的統治。除此之外,還有張士誠起義軍。

貨幣改革

至正通寶元代貨幣。至正通寶是元朝元惠宗至正年間鑄行的錢幣,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面鑄有八思巴文。在中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在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幣,鑄幣不多。並且除八思巴文貨幣外,其它漢文鑄幣量有限。有些年號僅有寺觀錢傳世,這種寺觀小錢當時不作貨幣流通,只作信徒對寺觀的香火錢,故亦稱「供養錢」。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供養錢也有偏黃色的。

失國駕崩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十月初,在韓店與明軍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順帝被這一勝利沖昏頭腦,封擴廓帖木兒為齊王,並命令他揮師收復大都,明軍趁機偷襲,擴廓帖木兒大敗,僅以十八騎逃走。此後順帝再度消沉,身體每況愈下,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元旦朝賀時,他就託病不出,此後經常因病綴朝。當時元軍連戰連敗,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六月十三日,順帝又棄上都奔應昌,其間許多大臣進諫速奔和林,但由於阿魯輝帖木兒事件的陰影,順帝都沒採納。

至正三十年(1370年),順帝病重,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軍國諸事。同年四月二十八日,順帝因痢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死後廟號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給予了「順帝」的尊號。蒙古汗號「烏哈篤汗」(作烏哈噶圖汗,意為明智的)。

家庭成員

兄弟姐妹

弟弟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元寧宗);泰永王蘇胡理多爾

姐妹 昌國公主 月魯 下嫁昌王沙藍朵兒只;明慧貞懿公主 不答昔你

皇后

欽察答納失里皇后,欽察氏,元惠宗第一任皇后。1333年被冊立為皇后,1335年被趕出皇宮,在開平民舍被丞相伯顏用毒酒毒死。[6]

伯顏忽都皇后,弘吉剌氏,元惠宗第二任皇后。1337年三月被冊立為皇后,1365年八月去世。

奇皇后,蒙古名完者忽都,奇氏,高麗人,元惠宗第三任皇后。[7] 1337年伯顏忽都被冊立為皇后,為妃嬪,1340年奇氏生下皇長子後被冊立為第二皇后,1365年被冊立為皇后,1368年隨元惠宗一起逃離大都,回到北方草原,1369年去世。

妃嬪(元順帝宮中「七貴」)

淑妃龍瑞嬌、 淑妃程一寧、 淑妃戈小娥、 麗嬪張阿元(也叫張阿玄)[8] 、麗嬪支祁氏、才人凝香兒、才人英英

兒子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1353年被立為皇太子,1370年即位稱帝,北元第二任皇帝,生母奇皇后

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1378年即位稱帝,北元第三任皇帝

真金,生母伯顏忽都皇后,二歲夭折

雪山,生母伯顏忽都皇后,1364年,孛羅帖木兒率兵入京,趕走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試圖擁立雪山為皇太子,1365年,孛羅帖木兒被刺身亡,愛猷識理達臘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率兵入京,伯顏忽都皇后以憂死,幼子雪山,其母家取歸直北海都田地。

失禿兒太子,又寫作實逗太子,1351年奉命前往高麗,並娶高麗女為妃。

巒巒太子,1353年奉命前往高麗,並娶高麗女為妃。

歷史評價

元惠宗即位前,朝廷太史的看法:「不可立,立則天下亂。[9]

」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的評價是:「惠宗自以新意制宮漏,奇妙為前所未有,又曉天文災異。至元二十二年,自氣起虛後,掃太微垣,台官奏山東應大水。帝曰:『不然,山東必隕一良將。』未幾,察罕帖木兒果為田豐所殺。其精於推驗如此。乃享國三十餘年。帝淫湎於上,奸人植黨於下,戕害忠良,隳其成功。迨盜賊四起,又專務姑息之政,縻以官爵,豢以土地,猶為虎傅翼,恣其摶噬。孟子有言: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嗚呼,其帝之渭歟!然北走應昌,獲保餘年;視宋之徽、欽,遼之天祚,猶為厚幸焉。

清朝史學家邵遠平《元史類編》的評價是:「冊曰:絕人巧智,惟事荒恣;綱紀懈弛,用殄厥世;稗史所稱,非明宗嗣;附會詔書,事近曖昧。」

清朝史學家曾廉《元書》的評價是:「論曰:世有畏其子之悍戾而柔之以秘密佛法者乎?昔隋煬父子相忌,至死而俱不悟,可哀也。寵妾驕子,目羸豕蹢躅之戒而忘為潛龍,至於屠戮將相,擅興兵戎,脫脫、太平因是隕身喪家,而激孛羅、擴廓之辟,如人之有肢體,而構之傷殘,雀彀未成而社稷墟矣。然以禿魯帖木兒之言,殺合麻、雪雪,而曾不察廢立之謀之出自宮闈也。則帝亦諺所謂莫知苗碩者也。猶復徘徊塞下,考終沙漠,非不幸矣。」

清末民初史學家屠寄《蒙兀兒史記》的評價是:頗能尊師重道,自誅伯顏,躬裁大政,一時有中主之目。久之昵比群小,信奉淫僧,肆意荒嬉,萬幾怠廢,宮庭褻狎,穢德章間。遂令悍妻干外政之柄,驕子生內禪之心,奸相肆蠹國之謀,強藩成跋扈之勢。九重孤立,威福下移,是非不明,賞罰不公,水旱頻仍,盜賊滋起。人心既去,天命隨之矣。」

軼事典故

宋帝之子

據權衡《庚申外史》記載,宋恭帝趙顯降元後受封瀛國公,後又奉忽必烈命令赴吐蕃為僧。當趙顯駐錫甘州的一個寺廟時,趙王前來遊玩,憐惜趙顯年老又孤獨,贈了一名回回女子(即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生了一個兒子,正巧當時還是周王的和世瓎途經此地,見寺上有龍紋五彩氣,便將該母子收為己有,這就是元順帝的出身。[10]

後來明代的袁徹又記載明成祖朱棣曾覽歷代皇帝畫像,發現元順帝長得像極像宋朝皇帝,驗證了元順帝是宋帝之子的說法。這一故事在明代廣為流傳,被認為是宋朝德澤綿延、天道報復元滅宋室,才讓宋恭帝生了元朝的亡國之君。出現這種傳聞的原因,大概與元文宗曾昭告天下、稱妥懽帖睦爾非元明宗之子有關,現代學者多認為這一說法僅系野史記載,荒誕不經。

迷戀密宗

至正中葉以後,順帝逐漸怠政,並寵信佞臣哈麻。宣政院使哈麻及其妹夫禿魯帖木兒引進藏傳佛教密宗於順帝,他們推薦了印度和尚及吐蕃喇嘛僧伽璘真等人,又引入了老的沙(順帝母舅)、八郎(順帝之弟)等10人,稱為「十倚納」,教順帝「演揲兒法」。所謂演揲兒即漢語「大喜樂」之意,「大喜樂」又名雙修法,即男女雙修氣功。這些人倚高麗姬妾為耳目,專門刺探貴族家的命婦,或民間良家婦女,帶到宮中,供順帝修煉「大喜樂」時享用。順帝等人在一間名為「些郎兀該」的室內「男女裸居,或君臣共被」,在上都更是建穆清閣,數百間房屋裡充斥着女人,都用來修「大喜樂」的。 [11]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原本對此深惡痛絕,但在順帝的影響下也沉湎此道了。 奇皇后曾勸順帝遠離十六天魔,順帝生氣地說:「古今只我一人耶?」竟然兩個月不理奇皇后。順帝所酷愛的十六天魔舞甚至傳入宮外,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也是「天魔舞」的愛好者。

魯班天子

元順帝在建築工藝、機械工程等方面是一個天才,建造宮殿時,順帝自畫屋樣,又親自削木構宮,讓工匠按他的圖紙來搭建。建龍船時,也是親自出馬,繪製其樣本 。又自製宮漏,高約六七尺,寬大約是其一半,造木為匱,藏在諸壺其中,運水上下。匱上設西方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間到了以後,就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懸鐘,一懸鉦,到了夜晚則神人自動按更而擊,無分毫差。當鍾鉦鳴叫時,在側的獅鳳皆翔舞。 匱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隨後又退立如前,「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 [12]

順帝還自製五雲車,也是精巧絕倫。因此,大都人都管順帝叫「魯班天子」。[13]

明軍攻入大都時,曾繳獲元順帝自製的宮漏,作為戰利品獻給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看了後說:「廢萬幾之務,而用心於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使移此心以治天下,豈至亡滅?」命左右將其搗毀。

好觀天象

元順帝「善觀天象」,並篤信「天命」。據說順帝對脫脫從信任到懷疑的原因是司天監觀測到「連夕相星犯帝座」。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紅巾軍攻破上都,大臣勸順帝避難,順帝知天象無傷,鎮定地說:「毋多言,有福者任其自來,朕何避之有?」

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二月,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謀反的消息傳來時,順帝神情自若,說:「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有白氣如索,長五百餘尺,起危宿,掃太微垣,司天監太史奏山東將有大水,順帝卻說:「不然,山東必失一良將。」於是派人急往山東的察罕帖木兒處警告他勿輕舉,不料使者還沒到,察罕帖木兒就遇刺身亡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北伐逼近大都時,左右又勸順帝固守大都,等待援兵,但順帝夜觀天象之後,堅定了出逃的決心,任誰勸說都無效。他逃到上都以後,有幾隻狐狸竄入御座下,御史大夫阿剌不沙對順帝極言亡國之兆,順帝也說:「天意如此,朕將奈何?」可見順帝是非常相信「天命」的人。

影視形象

2013年 韓國電視劇《奇皇后》池昌旭 飾演 元順帝

人物視頻

1、元順帝妥歡帖睦爾,一個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蒙古的烏哈噶圖汗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一個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蒙古的烏哈噶圖汗

2、中國通史:妥懽帖睦爾為何被稱為元順帝?看朱元璋留下的說法

中國通史:妥懽帖睦爾為何被稱為元順帝?看朱元璋留下的說法

3、元順帝妥歡帖睦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