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皓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皓暉
出生 1949年
陝西三原縣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 作家

孫皓暉,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獲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的專家,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1993年秋天,孫皓暉動筆寫《大秦帝國》。2008年4月,歷時15年創作的《大秦帝國》全套在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共6部11卷,504萬字。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在2009年3月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居長篇小說組第二名。《大秦帝國》電視連續劇(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已播出。2013年12月5日,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孫皓暉借着《大秦帝國》電視劇上映的"東風",以455萬元榮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發廣泛關注

個人生平

孫皓暉,共和國同齡人,生於陝西三原,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有與同時代人相同的基本經歷與階

段歸宿。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獲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的專家。1993-1997年,基於對中國原生文明的思考,完成136集《大秦帝國》文學劇本的創作,同期開始《大秦帝國》的案頭準備。1998年後,辭職專事寫作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其中第一部《黑色裂變》入選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

生在老秦

孫皓暉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他的出生地陝西省三原縣西陽鎮,就是"老秦"之地,離秦國最早的國都櫟陽(今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一帶)只有數十公里。秦國修建的鄭國渠(今涇惠渠),至今還在他家門前潺潺流過。當年,每逢灌溉,生產隊會派出有經驗的老人,帶着他們一群少年巡渠入山。沿途露宿,老人們便說起許多與秦、漢有關的掌故。毗鄰家鄉的美原鎮,又是秦國大將王翦的故鄉,孫皓暉每次去那兒拉煤、走親戚

,也會聽到許許多多關於秦朝的故事。在他少年時代,一些秦國的古地名,已經印在記憶里。"老內史(今咸陽)、老雲陽(今涇陽)、老頻陽(今富平)、老下邽(今渭南)……老人們的鬍子里都長滿了故事。"

一鳴驚人

1973年,孫皓暉考上陝西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上世紀80年代初,他和幾個朋友合作,寫了一篇關於中國法制建設的學術論文,在北京一個研討會上宣讀後,一鳴驚人。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急需法學人才,北京大學法律系當場問他想不想讀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學則要"挖"他當老師。最終還是西北政法大學把他"搶"走了。孫皓暉在西北政法大學、西北大學先後度過了十餘年的法律教師生涯。"我就算是和法家思想結緣了,"孫皓暉樂呵呵地說。

創作

2009年4月,孫皓暉結束了隱居海南的生涯,回到西安。西安市曲江管理委員會為他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作室,供他進行秦文化的創意工作。這間工作室,位於幽靜的唐代曲江遺址附近,不遠處就是大雁塔,工作室牆上和玻璃門上掛滿了用秦篆寫成的書法作品。一台打開的筆記本電腦上,是一部正在寫的3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的稿子。從史學研究的角度,專門講解自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帝國這1800多年的中華文明形成史。 "我還可以高效工作10年,再常效工作10年。"孫皓暉點燃一支煙,煙霧拂過他灰白的頭髮,笑眯眯的眼睛裡有幸福的暢想:"那時候,'為中華文明正源'的心愿應該能實現了,我就可以休息10年了。"

個人事跡

自我放逐

1993年秋天,孫皓暉動筆寫《大秦帝國》。身為學者,他卻首先摒棄了學術著作的形式。"我說秦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沒用。得老百姓都這麼說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電視劇。"所以一開始,孫皓暉寫的,是一個《大秦帝國》的電視劇本。

兩年假期

當時,孫皓暉在法學領域,算是功成名就。他是西北大學法律系的教學科研副主任、經濟法學的學術帶頭人,還是第一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學者。第一卷《大秦帝國》劇本寫完後,打印本在文化圈裡流傳,引起陝西省委宣傳部的重視。1996年春節,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長到西北大學給教授們拜年,親自登門看望了孫皓暉。在他家裡,副省長、校領導和他談了很久,最後拍板:"給你兩年的創作假期,就專門把這個事做完!"

1997年冬天,約定的兩年期限就快到了,孫皓暉的劇本寫到第五卷。但他發現,"自己根本完成不了,劇本就寫了5年,如果要繼續寫成小說,別說兩年,只怕4年、8年都不夠"。

潛心創作

1998年春天,孫皓暉帶着妻子,在海口一個僻靜的小區居住下來。他有一間30多平方米的書房,裡面凡能落腳之處,皆是書山。史籍典冊、諸子百家、先秦文學,就連一般秦史研究者不太關注的古代科普類書籍,如《水經注》、《齊民要術》、《農政全書》、《夢溪筆談》等等,孫皓暉都統統看過。"商鞅變法,鼓勵農耕,老秦人當時都種什麼,收成怎麼樣,收上來做成什麼吃,這些都得認真查實啊。"

淡泊心態

十幾年中,孫皓暉始終保持着不疾不徐的淡泊心態。每天寫一個故事段落,萬餘字到寥寥幾百字不等。但也有焦慮的時候,這些年,清朝熱、明朝熱、漢唐熱,在電視屏幕和圖書市場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唯獨孫皓暉立志要呼籲的"中華文明正源"--秦,還是沉默的。書一日沒寫完,他就一日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焦躁起來,在和朋友吃飯喝酒的時候,他會痛心疾首地喊:"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衰落期啊!當下中國最需要的,是和中華文明源頭上最有創造力、生命力的秦時期對接!"

16年曆程

2008年春天,當孫皓暉在遙遠的海島上,敲下小說《大秦帝國》的最後一個句號時,他滿頭黑髮已經灰白。從43歲到59歲,他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強的16年,都義無反顧地獻給了《大秦帝國》。

觀點作品

關於司馬遷

電視劇《大秦帝國·黑色裂變》在海外和網上熱播後,人們爭議最多的,就是商鞅、秦孝公等人的刻畫與《史記》的記載有較大出入。孫皓暉以寫秦的正史為己任,為何還要對重大歷史人物進行演繹?

"我堅信,那就是真實的商鞅。"一提及此,孫皓暉語氣凝重:"司馬遷寫《史記》,在歷史事件的敘述上,是基本真實的。但司馬遷的歷史觀是有問題的。遍翻《史記》,凡是在生死存亡之際為國家承擔責任、勇於犧牲的人,文種、吳起、商鞅、晁錯……沒有一個能得到他的好評。能得到他好評的都是擅於做人、明哲保身之輩,范蠡、張良、李陵……我們為什麼還把司馬遷的主觀評價當作史實來看?司馬遷說商鞅'刻薄',只因為他的法律嚴格。但那是戰時法律體系,能不嚴格嗎?法律嚴格又能反證立法之人刻薄嗎?司馬遷說商鞅'造反',但《戰國策》里記載,商鞅死後不久,秦國丞相范雎就說,商君'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試問,商鞅相當於秦國第一任丞相,范雎是第三任丞相,商鞅若是造反,如此短的時間內,范雎就敢給商鞅這麼高的評價嗎?"

孫皓暉得出結論:司馬遷錯了,商鞅沒造反。車裂商鞅,只是秦孝公死後秦國朝野權力鬥爭的需要,以及和其他戰國外交周旋的需要。

關於秦始皇

同樣的人物顛覆,還有秦始皇。"司馬遷把秦始皇小丑化了",孫皓暉不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更不認為秦國滅亡於暴政。"它的敗亡,是因為秦始皇沒有把商鞅確立的戰時法律制度,轉型為和平時期法律制度。法家歷來有'法、術、勢'三個流派,商鞅遵循的是'法治',到秦始皇這裡,他個人的強大威望和戰時法律制度一結合,就變成了'勢治'。一旦這個權勢人物死去,帝國也就坍塌。""寫《大秦帝國》,我就是想超越《史記》這座大山。"戰國時代的精神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韓非子的話:"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話:"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秦帝國時代是一個以衝突與競爭為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湧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法高潮,催生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不斷變革,使得中國文明的涓涓細流全面匯聚、重新融合、強力鍛造而開創出波瀾壯闊的文明正源,使中國文明達到了此後兩千年無法企及的高峰。《大秦帝國》的可貴,根本點便在於作者對戰國精神把握得非常準確,有着旗幟鮮明的歷史觀。此歷史精神貫穿全書,形成了《大秦帝國》激情澎湃昂揚向上的作品風格。作者的智慧、胸襟、才華、見識在此體現的非常充分。而滲透作品的濃郁厚重的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戰國特有的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更在於作品對中國文明正源的新視角和對秦帝國千秋功罪的新評說。歷史地看,中國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是這個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它們衍生了中華文明,並且蓬勃發展。

孫皓暉說,電視劇拍完後,他也看了。"其中有關商鞅變法的內容,拍得最精彩,完全展示了小說中的精髓。但有的內容,電視劇比小說薄弱。"說起演員,孫皓暉最欣賞的是侯勇扮演的秦孝公:"怎一個'好'字了得!他可從來沒演過古裝戲,更別說演君王了。我常常想,這部戲在大陸電視台播出後,侯勇會成為繼唐國強、陳寶國之後的又一個'皇帝專業戶'的。"

個人作品

《大秦帝國》是其第一部大型文學作品。分為六部 :《黑色裂變》 《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 《鐵血文明》《帝國烽煙》 。舊版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新修訂版版《大秦帝國》在2012年由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長期以來的歷史遮蔽,讓秦帝國特殊的歷史價值遭到嚴重程度的錯誤解讀,種種戲說泛濫,更使得秦帝國乃至春秋戰國的歷史風貌面目全非。要廓清歷史消除誤讀,孫皓暉以為,第一要務便是史觀視角。也就是說,站在什麼高度以什麼樣的眼光審視這段歷史?

出生於陝西三原的孫皓暉,非但有着"老秦人"的情懷,有着這片帝國故土後裔的驕傲,更深切感受到深度發掘秦帝國歷史精神,重現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對於當今時代的精神價值。用孫皓暉的話說,秦帝國是中國走向全面法制社會的歷史鏡子。雖然,這已經夠重要了。但是,孫皓暉以為,這還不是《大秦帝國》最佳最高的切入點。這個最高最佳點是什麼?孫皓暉的回答,是文明史,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中國文明史,是這一時代的文明意義與文明價值;如果春秋戰國秦帝國對中國不具有開創文明正源的價值和意義,《大秦帝國》便沒有這麼重要,對當今中國的精神價值也沒有這麼大;某種意義上,也不值得我傾注最有價值的全部盛年時光去表現他。

作者在作品扉頁的題記是: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在《大秦帝國》自序中,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藝術勇氣和人文學者的歷史眼光,充滿激情地說:"大秦帝國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着一種神聖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強勢生存"以及秦文明對2000多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影響,時時可見前人所不敢發之言。

如果說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虎狼之國",那麼《大秦帝國》就表現了這種虎狼精神,我們民族曾經擁有的虎狼霸氣和改天換地的創造力!

《大秦帝國》之所以讓那麼多讀者感奮,正在於這部作品的靈魂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根基。學子喜歡看,軍人喜歡看,商人喜歡看,農民喜歡看,男人喜歡看,女人也喜歡看。說到底,人們喜歡的,正是這部作品所召喚的我們已經在某種意義上缺失了的那種精神。這種精神凝聚在萬千故事之中,而不僅僅是幾句表白。唯其如此,他感動着我們,激勵着我們,也讓我們喜歡着這部作品。《大秦帝國》告訴讀者,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體系之所以能夠綿延相續如大河奔涌,秦帝國時代開創奠定的強勢生存的文明傳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詞條標籤: 精神 人物 作家 文明史 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