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娃兒糕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娃兒糕是臨澧特產。在臨澧眾多的地方風味糕之中,「娃兒糕」是很有名氣的,你可以從那「娃兒糕,又大又泡,娃兒吃了長高」的陣陣叫賣聲中,就能知道它的歷史之久,普及之廣。早在清初年間,就有了娃兒糕的家庭制作坊和專營店。長期以來,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食用「娃兒糕」。

中國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各地對食材的選擇和烹飪方式各有特點[1]。北方寒冷乾燥,出產小麥,麵食能夠提供較多熱量,幫助人們禦寒,所以北方人多喜歡吃餃子、麵條、饅頭等,烹飪方式以燉、烤、燜為主,善用醬油等調料來增強菜品味道。南方出產水稻,人們喜食米飯、粥、米線、米粉等米製品,烹飪方式多為蒸、炒、煮,菜品追求原汁原味。西部草原廣袤,畜牧業興盛,人們喜食牛羊肉及乳製品。沿海地區海洋資源豐富,人們靠海吃海,飲食以清蒸、紅燒、爆炒各種海鮮見長[2]

特產簡介

‌娃兒糕,又名碗耳糕,是貴州貴陽地區的傳統特色糕點,具有個大蓬鬆、口感清爽利口、甘甜清香的特點‌。

娃兒糕形似小茶碗,色澤金黃,因其形如小碗又有邊耳而得名。它的製作原料主要包括大米和紅糖,經過浸泡、淘洗、磨漿、發酵、摻熟芡、加紅糖液、加鹼拌勻等一系列工序後,蒸製而成。娃兒糕的口感軟糯,甜中帶些微酸,有彈性,略帶甜酒的發酵味,非常可口。

此外,娃兒糕不僅味道美味,還富含鐵、鋅、錳、鉻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在貴州地區,娃兒糕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小孩子,因此也被稱為「娃兒糕」。它是貴陽的傳統著名風味小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清代,興盛於上世紀80年代。

總的來說,娃兒糕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美味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成為了貴州貴陽地區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傳統特色糕點。

娃兒糕(碗耳糕)的製作方法主要包括浸泡大米、磨漿、發酵、摻熟芡和紅糖液、加鹼拌勻以及蒸製等步驟‌。

‌浸泡大米‌:

將大米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通常需要6小時左右,以便大米充分吸水變軟‌。

‌磨漿‌:

將浸泡好的大米用清水淘洗乾淨後,磨成細膩的米漿,並過濾掉雜質。

‌===發酵‌:===

將部分米漿放入鍋中加熱製成熟芡,然後加入剩餘的米漿中拌勻。接着,讓米漿進行發酵,直到表面起大泡,表示發酵完成‌。

‌摻熟芡和紅糖液‌:

在發酵好的米漿中摻入之前制好的熟芡,並將紅糖液溶解、過濾後摻入米漿中,攪拌均勻‌。

‌===加鹼拌勻‌:===

根據米漿的發酵程度,加入適量的鹼進行中和,使米漿的酸鹼度適中‌。

‌===蒸製‌:===

將調好的米漿注入蒸籠模內,放入蒸鍋中用大火蒸製七八分鐘,直到糕體熟透即可取出食用‌。

按照以上步驟製作出的娃兒糕,具有個大蓬鬆、口感清爽利口、甘甜清香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