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

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生於律師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國撫養。原來學醫,後轉而致力寫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基調超然,帶諷刺和憐憫意味,在國內外擁有大量讀者。著名的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卡蘇里那樹》、《阿金》等。毛姆屬於現實主義作家,但是小說當中有部分自然主義特徵。例如重視環境描寫,以及反映中下層人民。 [1] 


目錄

個人簡介

1874年1月25日生於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    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正是根據他從醫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寫成的。   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干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倫敦舞台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他的第十個劇本《弗雷德里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據說只有著名劇作家肖伯納才能與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魘似地鬱積在他心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寧,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到過瑞士、俄國和遠東等地。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寫作間諜小說《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戰後他重遊遠東和南太平洋諸島;1920年到過中國,寫了一卷《中國見聞錄》。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里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   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諷刺,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謝佩》是他的最後一個劇本。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衝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來說,內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刻。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反映現代西方文明束縛、扼殺藝術家個性及創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等。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潔,敘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內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萊納、紐約和文亞德島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里維埃拉。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1954年,英國女王授予「榮譽侍從」的稱號,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同年1月25日,英國著名的嘉里克文學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 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3] 


== 個人作品==[4] 

選集

  • 《毛姆作品選》——弗雷德里克·T·貝森編(1931)
  • 《威廉·薩姆塞特·毛姆作品選》——本書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發表在一些雜誌上的文章,並附有這些刊物對此所作的介紹和注釋。由雷蒙德·圖爾·斯托特編(1950)
  • 《威廉·薩姆塞特·毛姆作品選》——K.W.喬納斯編,美國新澤西州新布倫思維克,盧特格斯大學出版。(1950)

全集

  • 《毛姆戲劇集》6卷本(1931—1934)
  •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 《毛姆全集》袖珍版 14卷本(1936—1938)
  • 《短篇小說全集》3卷本(1951年)

單行本

  • 《蘭姆貝思的麗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長篇小說
  • 《一個聖徒發跡的奧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長篇小說
  • 《東向禮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說集
  • 《英雄》(The hero)(1901年)長篇小說
  •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02年)長篇小說
  • 《一個體面的男人》四幕話劇(1903年)
  • 《旋轉木馬》(The merry-go-round)(1904年)長篇小說
  • 《聖潔的天國:安大路西亞見聞和印象》(1905年)遊記
  • 《主教的圍巾:一個大家庭的來龍去脈》(1906年)長篇小說
  • 《調情》(Flirtation)(1906年)短篇小說
  • 《探索者》(The explorer)(1908年)長篇小說
  • 《魔術師》(The magician)(1908年)長篇小說
  • 《弗雷德里克夫人》三幕喜劇(1912年)
  • 《傑克·斯特洛》(1912年)戲劇
  • 《朵特夫人》(1912年)戲劇
  • 《珀涅羅珀》(1912年)戲劇
  • 《探索者》(1912年)戲劇
  • 《第十個人》(1913年)戲劇
  • 《躋身上流社會的人們》(1913年)戲劇
  • 《史密斯》(1913年)戲劇
  •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劇(1913年)
  • 《人生的枷鎖》(1915年)長篇小說
  • 《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長篇小說
  • 《陌生人》(1920年)戲劇
  • 《一片樹葉的顫動》(1921年)
  • 《周而復始》三幕喜劇(1921年)
  • 《凱撒之妻》(1922年)戲劇
  • 《中國剪影》(1922年)遊記
  • 《蘇伊士之東》(1922年)戲劇
  • 《比我們高貴的人們》(1923年)三幕喜劇
  • 《家庭和美人》三幕滑稽劇(1923年)
  • 《不可企求的人》三幕滑稽劇(1923年)
  • 《私利》四幕喜劇(1924年)
  • 《彩巾》(The painted veil)(1925年)長篇小說
  • 《短篇小說六篇》(1926年)
  • 《信》三幕劇(1927年)戲劇
  • 《忠實的妻子》三幕喜劇(1927年)
  • 《聖火》三幕劇(1928年)
  •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個英國間諜》(1928年)短篇小說集
  • 《客廳里的紳士:從仰光到海防旅途紀實》(1930年)遊記
  • 《尋歡作樂》(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1930年)長篇小說
  • 《養家活口的人》一幕喜劇(1930年)
  • 《第一人稱短篇小說六篇》(1931年)
  • 《因為效了勞》三幕劇(1932年)戲劇
  • 《書包》(1932年)短篇小說
  • 《偏僻的角落》(1932年)長篇小說
  • 《謝佩》三幕劇(1933年)戲劇
  • 《啊,國王》短篇小說六篇 (1933年)
  • 《法庭》(1934年)短篇小說
  • 《堂·弗爾南多:西班牙主旋律變奏曲》(1935年)遊記
  • 《四海為家的人們》微型短篇小說(1936年)
  • 《我的南太平洋諸島》芝加哥出版(1936年)隨筆
  • 《戲院》(Theatre)(1937年)長篇小說
  • 《總結》(The summing up)(1938年)自傳
  • 《聖誕節》(Christmas holiday)(1939年)長篇小說
  • 《喜劇六種》紐約出版(1939年)
  • 《九月公主和夜鶯》多倫多出版(1939年)短篇小說
  • 《書與你》(1940年)隨筆
  • 《戰爭中的法國》(1940年)隨筆
  • 《象從前那樣的雜拌》(1940年)短篇小說集
  • 《一打短篇》(The round dozen)(1940年)短篇小說集
  • 《別墅里紅運高照之人》(Up at the villa)(1941年)長篇小說
  • 《純屬私事》(Strictly personal) 紐約版(1941年)倫敦版(1942年)自傳
  • 《黎明前的時分》(The hour before the dawn)(1942年)長篇小說
  • 《不可征服的人》(The unconquered) 或 (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 紐約出版(1944年)短篇小說
  • 《刀鋒》(The razor’s edge)(1944年)長篇小說
  • 《時常》(Then and now)(1946年)長篇小說
  • 《環境的產物》(1947年)短篇小說集
  • 《卡塔琳娜—— 一段羅曼史》(Catalina. A Romance)(1948年)長篇小說
  • 《這裡和那裡》(1948年)短篇小說集
  • 《四部曲》(1948年)R.C.雪弗雷根據毛姆的原著改編的電影劇本
  • 《一個作家的札記》(1949年)文藝理倫
  • 《三部曲》——《教堂司事》,《婁威爾先生》,《療養院》(1950)


人物影響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20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5]

2018年6月13日晚,翻譯改編自毛姆《The Constant Wife》,由中國青年導演祖紀妍執導的話劇《最完美的婚姻》在北京西區劇場開啟了第三輪首演。[6]


視頻

《人性的枷鎖》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