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威爾伯福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威爾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出生 1759年8月24日
逝世 1833年7月29日
國籍 英國

威廉·威爾伯福斯,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1780年至1825年)、慈善家、廢奴主義者。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赫爾河畔京斯頓。他在1780年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並成為代表約克郡的國會議員(1784年至1812年),是一位支持托利黨的獨立議員。他是首相小威廉·皮特的密友。

1785年,他經過了一次「重生」的經驗並成為一位福音派基督徒[1]

1787年,他結交了托瑪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和一群反對奴隸貿易運動的成員,包括沙普(Granville Sharp)、波圖斯主教(Beilby Porteus)、莫爾(Hannah More)和米德爾頓伯爵(Lord Middleton)。

在以上各人的勸說下,威爾伯福斯承擔使命,成為英格蘭廢除奴隸運動的領袖之一,領導國會內的廢除奴隸行動,對抗英帝國的奴隸貿易,並於1807年親自見證《廢除奴隸貿易法案》的通過(Slave Trade Act 1807)[2]

威爾伯福斯亦領導多種使命和運動,包括道德重整運動、成立Society for Suppression of Vice和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在威爾伯福斯的晚年,他支持完全廢除奴隸的運動,並導致《廢除奴隸制度法案》(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的通過,為英帝國於1833年完全廢除奴隸制度鋪平道路。[3]

他孜孜不倦地為廢除奴隸制度而奔走,亦在國會通過《廢除奴隸制度法案》的三天後辭世。威爾伯福斯葬於西敏寺,與其密友小威廉·皮特為鄰。

早年

威廉·威爾伯福斯在1759年8月24日生於英格蘭赫爾,是富商羅拔·威爾伯福斯(1728-68)與妻子伊利莎伯的兒子,其祖父威廉(1690-1776)通過在波羅的海的貿易生意獲得大量財富,並兩度當選赫爾市長。

威廉·威爾伯福斯被形容為多病兒。他在1767-68年間進入了赫爾河畔京斯頓的文法學校。但在其父親去世後,他被送往在倫敦聖占士(後來在溫布頓,當時這兩個地方是倫敦西南面的鄉村)的叔嬸家。其中兩年,他在普特尼讀書,並被他的姨母Hannah(John Thornton的姐妹,George Whitefield的支持者)的影響,傾向於福音派基督教。

他的母親和祖父關注這些新教人士的影響、其對於福音派(當時來說,這教派是異於聖公會的)的學習,便於1771年將威廉帶回赫爾,讓他在附近的Pocklington School繼續學業,直到1776年。威廉的學業很好,特別是英文詩歌,他亦成為一個很好的歌唱家。

威廉·威爾伯福斯之後在1776年10月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他大多時間花在與同學的社交上,對嚴肅的學習缺乏投入。在這環境中,他結交了年輕的威廉.皮特,他倆自此成為終生的朋友。

他後來轉而追尋類似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打牌、賭博、在深夜飲酒,他亦避免過量。(儘管他之前曾經被周圍的人的這種方活方式衝激過。)他曾發現一些同學的某些行為令他感到討厭,他亦從未參與他們一些更糜爛的行為。

雖然他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態度缺乏,憑著靈活的腦筋和高度的機智,他勉強在各項考試中合格,卻沒有取得榮譽學位。他在1781年獲頒文學學士學位、1788年獲頒文學碩士學位

政治寵兒

畢業後,威爾伯福斯回到家鄉,登記成為托利黨的候選人,競選下議院議員。憑藉其出色的能力,也仰仗家族的財富和人脈,威爾伯福斯如願以償打敗對手,進入下議院,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下議院議員。1784年,威爾伯福斯競選更為重要的約克郡議員席位並再次成功,他出色的才華,加上其好友皮特當時已經是英國首相,普遍認為威爾伯福斯將是一個政治寵兒。

然而就在這一年,一次旅行改變了威爾伯福斯的人生軌跡。為了鬆弛一下選戰後疲憊的身心,威爾伯福斯決定到歐洲大陸旅行,他邀請了一位在劍橋非常受人尊敬的教授米爾納同行。米爾納教授學識淵博,他在數學、化學、天文學方面都有貢獻,同時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

米爾納非常善於向年輕人傳播福音,循循善誘,令人信服。威爾伯福斯很快就被這位長者所傾倒。從一開始對福音的不屑一顧,到在馬車上與米爾納一起研究聖經,這位年輕議員開始經歷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這次旅行給威爾伯福斯的人生觀帶來巨大的衝擊,他開始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感到迷惘:是回到議會,繼續那永無休止的「口舌之爭」,為了一己的政治地位而捲入議會鬥爭?還是服從內心的召喚,去做一名默默無聞的布道者?

若不是老牧師約翰·牛頓,威爾伯福斯或許已經放棄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天夜晚,威爾伯福斯來到牛頓住處,向他傾訴。牛頓年輕時曾是奴隸販子,在母親去世後放棄從事奴隸貿易。牛頓建議威爾伯福斯不要退出議會,通過議會為廢除奴隸貿易做出貢獻。這次談話確定了威爾伯福斯一生的方向。

克拉朋聯盟

重新回到議會的威爾伯福斯與其他七位議員組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克拉朋聯盟」,廢奴成為該聯盟的工作核心。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政治生涯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廢除奴隸制度,並為此盡心竭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實現這個目標堪稱難如登天。

由於長期的誤導,整個社會明顯歧視黑人,認為他們尚未開化,野蠻落後,甚至等同一般的商品。既然是「商品」,那又何必憐憫?更重要的是,當時奴隸交易的既得利益者在議會有許多代言人,許多議員與奴隸販子結成利益同盟。從更大的層面來說,奴隸貿易甚至成為大英帝國經濟的一個基礎。 事實如此嚴酷,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1789年,威爾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成員們第一次提出廢奴法案時,所有人都把他當作一個不懂政治的唐·吉訶德。結果可想而知,議案被輕易否決了。從此,威爾伯福斯成為議會裡的「常敗議員」。

有一次禁止奴隸運輸的法案投票,全體議員都拂袖而去,空蕩蕩的議會大廳只剩下他和「克拉朋聯盟」的成員。但威爾伯福斯仍不斷提出廢奴議案,他的堅忍,來源於對一個絕對的善惡標準的信心。

正當威爾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成員們的呼籲取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時,突然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卻幾乎讓他們前功盡棄。

1793年,法國大革命進入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階段。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貴族遭到鎮壓,歐洲大陸瀰漫着濃重的血腥氣。海峽另一側的英國貴族一時人人自危,包括廢奴在內的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都被視為「洪水猛獸」。加上威爾伯福斯在法國大革命前獲得法國「榮譽公民」的稱號,支持販奴的人士便趁機造謠,指責威爾伯福斯同情法國大革命,是英國社會的「不定時炸彈」。社會氣氛的逆轉使支持廢奴的人數開始大為減少,廢奴運動遭到前所未有的重挫。

廢奴法案

但威爾伯福斯仍然沒有放棄。隨着歐洲局勢的逐漸平靜,威爾伯福斯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回報。1805年,廢止奴隸交易的法案,在下議院獲得通過。雖然不久法案遭到上議院的封殺,但是罪惡一旦被沖開一個小口,正義的洪流就必然滾滾而來。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1806年。這一年,托利黨政府下台。換上了以支持廢止奴隸交易的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為首的輝格黨政府。威爾伯福斯抓住這個機會,改變鬥爭策略,利用格倫維爾在上議院的影響力,先行推動《廢奴貿易法案》在上議院通過。[4]

1807年2月23日,同一法案又在下議院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並成為法律。當宣布法案通過時,全體議員起立向威爾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成員鼓掌表示敬意,而威爾伯福斯則跪在議院一角,流淚禱告。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終於看到了成功的一天。而威爾伯福斯則從30歲的青年人熬成了兩鬢蒼蒼幾近「知天命」之人。

對於威爾伯福斯來說,法案的通過絕對不是全部,僅僅是一個開始。他的最終目標是消除罪惡的奴隸制度,使每一位奴隸都有機會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威爾伯福斯隨後致信他的好友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請求兩國共同搜捕海上奴隸船隻。

1809年,美國在英美雙邊會議中宣布,在星條旗下禁止奴隸貿易。

1815年,「克拉朋聯盟」推動英國在維也納和會上,促使歐洲各國同意禁止奴隸貿易。

1833年7月25日,英國政府宣布採用贖買的方式,由政府出資2000萬英鎊給奴隸主,以每位奴隸25英鎊的價格,給所有英國本土及殖民地的奴隸自由。這時,距離威爾伯福斯第一次提出廢奴法案,已經過去整整44年了。4天後,威爾伯福斯含笑離開人世。一位學者後來評價道:「威爾伯福斯等英國廢奴主義者追求的平等的目的是平等得像弟兄。」「少一個奴隸,多一個弟兄」,這既是威爾伯福斯的動力,也是他的終極追求。

文藝作品

2006年英國電影《Amazing Grace》,導演Michael Apted,主演Ioan Gruffudd,再現了威廉·威爾伯福斯的反販奴運動的過程。

相關視頻

奴隸船上的人間煉獄|英國大西洋奴隸貿易史中的殘酷歲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