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記炒肝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姚記炒肝店
圖片來自痞客邦

姚記炒肝店[1],是北京市的一家主營炒肝等北京特色小吃的飯館。

簡介

姚記炒肝店鼓樓店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鼓樓東大街311號。[2][3]

姚記炒肝是老北京各種道地小吃的集合地,旅行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嘗嘗當地人平常吃的小吃-除了炒肝外還有豌豆黃驢打滾灌腸咯吱焦圈豆汁,不管是不是喜歡是不是習慣,總是來給他試一回看看,吃飽後穿過煙袋斜街,走到了銀錠橋和什剎海附近的胡同區,感受沒有觀光氣息的慵懶安靜的北京老胡同

發展歷史

姚記炒肝店的創始人是姚墨先,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從哈爾濱來到北京工作,一直居住在北京鼓樓前。

1989年,76歲的姚墨先見北京市民吃早點難,其中蘊含商機,便由電焊生意轉行開辦早點鋪。當時,姚家人不會做炒肝,便外請師傅,家人也跟着師傅學,邊學習邊改進,形成了自家特色。[2][3]

1990年代,姚記炒肝店主要作為周邊居民的早點鋪,外來食客很少。但隨着什剎海地區旅遊升溫,姚記炒肝店也逐漸知名,生意日佳,店面也從原來的鼓樓東大街距離鼓樓較遠處遷至緊鄰鼓樓東側,門牌號為鼓樓東大街311號。[2][3]

姚墨先逝世後,姚記炒肝店傳給其女兒姚燕。到2011年時,姚記炒肝店已經主要由姚燕的侄子姚龍經營。姚龍作為姚記炒肝店第三代傳人,本身是廚師,曾經在飯店當過行政總廚,接手姚記炒肝店之後,正好學以致用。[2][3]除了上述位於鼓樓東側的姚記炒肝店鼓樓店之外,2011年之後,姚記炒肝店還在北京市開了數家分店。

2011年8月18日,來華訪問的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新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的陪同下,來到姚記炒肝店鼓樓店就餐,拜登沒有點炒肝、滷煮火燒等該店特色食品,而是點了五碗炸醬麵[2][3]

菜餚特色

  • 炒肝 (10 RMB),是那碗看起來很像大腸麵線的東西,吃起來也很像大腸麵線,除了豬肝以外,其他像大腸、蒜泥醬油調味、澱粉勾芡,都和大腸麵線差不多。
  • 驢打滾和豌豆黃,應該是兩樣北京最知名的小點。
    • 驢打滾是用糯米包著紅豆餡,外面撒上一層黃豆粉,很像驢子在地上打滾因而命名。吃起來很像紅豆麻糬,但沾了黃豆粉又更好吃了。
    • 豌豆黃是黃豌豆煮爛後加糖炒,等冷卻凝固後切塊,吃起來有點沙沙的綿密的口感,甜甜的沒有太重的豆味,也不錯吃。
  • 豆汁與焦圈,就像台灣的豆漿與油條一樣,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會是最好。
    • 豆汁是用製造綠豆渣或冬粉的水下去發酵,因此顏色有點灰綠色,第一次聞到可能會很抗拒,很多人覺得很可怕,但其實喝起來鹹鹹的,有點類似臭豆腐泡在鹹豆漿裡。味道也偏酸,過去被認為是窮人家才喝的小吃,甚至差點消失,直到北京吹起復古風後又開始流行。
    • 焦圈是豆汁的好朋友,沾著吃、配著吃都可以,而且豆汁和焦圈必須配醬菜,原料和油條很像,口感較脆,但配醬菜對台灣人來說太重口味了。
  • 炸灌腸,最傳統的灌腸是在豬大腸中灌進澱粉和碎肉,後來就直接用澱粉灌製成長條狀下去炸後切片,必沾蒜頭醬油。我原本真的以為是肉類,但吃起來就好像在吃麵團沾醬油而已,想必又是另一個庶民飲食。
  • 炸咯吱,用綠豆粉或黃豆粉和麵粉混成再下去炸的點心,可以包餡料或沾醬吃。因為咬起來很脆會發出咯吱的聲音而命名,吃起來除了口感和灌腸不一樣,味道好像都差不多哈哈。
  • 爆肚(ㄉㄨˇ),就是把羊肚牛肚洗一洗後用沸水爆熟,必須要保留脆勁,沾著胡麻醬吃。看起來很平凡,一盤要 38 RMB 好貴,或許是我不懂他的滋味吧。
  • 老北京炸醬麵(12 RMB),其實原本要在天壇附近吃興隆街的老北京炸醬麵,但為了要趕上傳說中 12 點賣完就沒的南鑼鼓巷文宇奶酪,只好吃看看姚記炒肝的炸醬麵,果然普通的讓我忘記口感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