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焦圈,又叫"小油鬼",炸得焦脆酥香,色澤深黃,形如手鐲。據說是從清宮御膳房傳出來的食品,是一種老北京傳統的特色小吃,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喝豆汁兒時一般配食焦圈兒,風味獨特。北京人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着焦圈,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1]




目錄

歷史文化

焦圈的歷史悠久,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 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據說乾隆十八年十月發交內務府的一道諭帖,其內容是:"近日京師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檢察,是否清潔可飲。"這道諭帖說明豆汁是從乾隆朝開始問世的,至於什麼人發明的,無從查考。粉房中水磨綠豆制粉條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下腳,經過發酵後再熬熟,就是豆汁兒[2]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和焦圈。北京人愛喝豆汁,愛吃焦圈,並把喝豆汁吃焦圈當成是一種享受。《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喝豆汁再配上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據單好豆汁兒焦圈這口兒者稱,一碗豆汁兒幾個焦圈加上一碟兒辣鹹菜絲兒,占了五味中酸、辣、甜、鹹四味,獨沒有苦味,是為人生的期盼。




做法

1、將精鹽、鹼面明礬一起放人盆中,輕輕砸碎,加入溫水150克,用木槌研攪。研攪時,盆中發出"嗡嗡"的聲音,並均勻地冒起半個米粒大的泡沫,才符合要求。如研攪時不起泡沫,即是鹼大,可適量加些明礬;如泡沫很大,且較長時間不消失,則是礬大,可再加些鹼。研攪合適後,再倒人溫水150克攪勻,即成調料溶液。
2、從盆中取出1/10的溶液留起來備用。將麵粉倒人盆內,與溶液一起和成麵團。從留起來的溶液中取1/2灑在麵團上揉勻,並將麵團對摺一下,蓋上濕布,餳15分鐘。然後,取下蓋布,雙手蘸上剩下的溶液將麵團按揉幾分鐘,翻過麵團再按揉幾分鐘,仍將麵團對摺一下,蓋上濕布,再餳15分鐘。第三次,在麵團表面塗上一層花生油,再按揉一遍,對摺起來餳15分鐘。第四次,將麵團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摁平,用小炸刀在麵團上隨意劃一些橫豎交叉的刀紋(以使其餳得快),對摺後,在麵團表面塗上薄薄的一層油,再餳60分鐘。
3、用小炸刀將餳好的麵團切割下3.3厘米寬、19.8厘米長的一條,有油的一面朝上,橫放在油案板的邊沿上,用手壓薄壓平。然後,將條的一端用左手壓在案上,右手將另一端向外一抻,抻成很薄的長條。用刀將長條每隔2.0厘米寬剁一刀,即成為制坯的小劑。隨後取兩個小劑,油麵對油麵地橫着摞起來,用雙手的中指在小劑中間橫摁一道溝,再用小炸刀順着溝切一道縫,即為面坯。
4、將花生油倒人鍋內,在旺火上燒到六成熱,把面坯逐個稍抻一下,,放人溫鍋中炸。面坯在熱油中很快就浮起來,立即用長筷子將它翻過,並將筷子插入縫中,來回輕輕地碰撞縫的兩端,將縫碰寬後,再用筷子將縫撐圓,並套在筷子上劃幾個圓圈,面坯就成了一個圓形的圈。這時要勤翻過,每個至少翻4次,將圈兩面都炸成深黃色即成[3]



視頻

舌尖上的北京城-離開北京3個月, 最想的還是豆汁焦圈


參考文獻

  1. 老北京胡同里的的美食,您吃過幾個?,網易訂閱,2019-08-21
  2. 焦圈,一種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點,網易訂閱,2017-01-17
  3. 京味兒十足的北京小吃:焦圈(圖)(8),新浪旅遊, 2008年10月22日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