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水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妙水寺 |
中文名稱;妙水寺 外文名稱;無 主要成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河南省汝州市西部臨汝鎮 |
妙水寺位於河南省汝州市西部臨汝鎮關廟村南白雲山下。妙水寺的泉水宛若玉帶,飛馳南下,灌溉良田萬畝。這裡土地肥沃,從古至今是汝州的糧棉主產地。《補修妙水寺碑記》中稱讚她"南襟汝水,霧露之所涌濡。北負邛陵,鬥牛之所磅礴。東望汝城,百雉槍羅。西瞻伊闕,千峰屏列。""松竹外環,泉流內涌"。史稱"洛南之勝景"。 2006年,妙水寺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序言介紹
妙水寺位於汝州城西北35公里處,北枕白雲(山),南襟崆峒(山),面前時沃野嘉禾,周圍有松林環繞,真是"天然一處好風水!"
寺內有一泉,泉有個故事,是關於寺名的。據說此前,寺內泉涌,寺外泉水平疇,因泉水造福百姓而得名妙水寺。曾有畫者用"妙水春耕"來描繪妙水寺前"落日朝霞,水光倒影,農夫傍泉水耕于田野"的美景。
如今的妙水寺,因寺內壁畫和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築風格而馳名。
妙水寺占地面積約9900平方米。據《直隸汝州志》記載:"妙水寺在州西北四十里至元乙亥年間建(至元乙亥年即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寺內現存古建築有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即大殿)、東西廊房。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跨院,西跨院有伽藍殿三間,東跨院有祖師殿五間。妙水寺有古代殿堂43間,其建築形式為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築結構,中軸線明顯,規模宏大,為汝州第三大古建築群。殿內元代壁畫尚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1]
妙水寺的由來
白雲山為石灰岩山體,由嵩山延伸而來,在山中形成了百里大溶洞,故而形成湧泉。
公元前206年,漢中王劉邦消滅了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建立了漢朝,定都洛陽。傳說陽春三月初三,春暖花開,漢高祖劉邦攜新貴妃薄姬一行揚鞭策馬,出龍門奔霸陵山春遊。中午時分,劉邦等人熱渴難耐,令隨從尋水。隨從來到白雲山腳下發現了一股泉水,劉邦飲之,頓覺甘泉爽口,燥氣盡消,脫口贊道:"真乃妙水也,妙水也!"該泉後來便稱為妙水。
公元25年,劉秀推翻王莽政權,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今臨汝鎮一帶沒有行政設置,闢為"南囿"。
公元58年,漢明帝繼位。漢明帝夢佛求經,佛教由西域傳入中原,建立第一古剎白馬寺。因白馬寺不依山傍水,不是遊玩的好地方,因此,只能作藏經的地方。於是便在"南囿"依山傍水的妙水湧泉的上游建起一所寺院,作為皇家臨時歇腳之地。妙水寺出土的殘碑記載:"蓋聞妙水寺其來遠矣,肇自漢明帝。"
古建築
妙水寺為汝州現存、保護較好的第三大古建築群,僅次於汝州風穴寺、汝州學宮,占地面積約990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築結構,有明顯的中軸線,講究鋪排、對稱和陪襯。現存主要古代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大雄寶殿)、東西廊房等。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個跨院,西跨院謂方丈院,有方丈殿五間,伽藍殿三間。東跨院有祖師殿五間。
妙水寺坐北面南,地勢北高南低,依山勢而建,整個建築群營造方式簡約而不簡單。寺內現存古代房舍43間。寺內現存的建築為明清和民國時期。
天王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丈六,梁架簡潔,無斗拱裝飾。柱礎呈扁鼓狀,殿頂飾簡瓦板瓦合用,正脊採用陶質間有堆塑花卉等圖案。
中佛殿位於天王殿之後,系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丈四尺。殿頂採用灰筒板瓦組成,正飾為陶質,間飾堆塑花卉,脊吻齊全,殿內梁架足材,下設兩楹柱作支撐。
大雄寶殿:又稱毗盧殿,該殿是妙水寺最大建築,位於中佛殿之後,殿前有二方形妙水泉池,殿台高築,系單檐懸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丈六尺,柱礎石均雕刻成蓮花盆狀,殿內梁架碩大,梁下附四根楹柱,結構嚴謹。其前檐斗拱上的龍首雙昂、雕刻工藝精細,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中原古建築所少見。
現存的文物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創建玄帝廟記》碑:"太宗文皇帝屢因有輔翊之功,即傾內府之資,鑄金殿于山之大頂,以彰其報功之意。"由此可知,唐太宗曾在白雲山頂建造視師殿。
《陀羅尼經碑》8棱碑:唐朝後期,妙水寺東側建有白雲庵,尼姑眾多,一皇家少女出家於此。她死後,其父"河南府司錄"在玉陽山下南坡上擇一穴地埋葬,當時的"三朝國師三藏大法師釋萬空奉詔譯"陀羅尼經並刻碑立於墓前。
二程講學碑:北宋著名理學家"二程"曾應邀來妙水寺講學,古碑文中有"程子講座不背佛"的記載。
此外,還有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創建玄帝廟記》碑、嘉靖元年(1522年)《創建天王殿碑記》碑、萬曆年間《創建大醮壇記》。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妙水寺碑記》、道光二年(1822年)《創建東西陪殿碑記》、咸豐四年(1854年)《重修妙水寺碑記》、光緒年間《光緒游龍門碑記》、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妙水寺碑記》。
參考資料
- ↑ 平頂山之行:汝州妙水寺(省保) , 新浪網 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