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的文字是一條河(袁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的文字是一條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好的文字是一條河》中國當代作家袁春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好的文字是一條河

——讀《蜀河往事》

周二,在冬日午後的暖陽下,我背窗靜坐,捧起我的本家明秀老師的《蜀河往事》。明亮而有溫度的文字,深深打動着我。

周三的語文課上,我給同學推薦了第二輯「今我來思」中的一篇《那時的核桃》。在誦讀的時候,我的眼眶幾度濕潤。尤其是讀下面幾段文字的時候,不少孩子的眼裡也閃着淚光:

終於,在離家很遠的一個叫龍脖子的地方,我看見了父親。

我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坐在公路邊上歇着。頭上戴着一頂大草帽,懷裡抱着那根做拐杖用的木棍,衣服褲子都是濕淋淋的。因為腰疼,他的坐相很是滑稽。他的身邊是一副擔子,一根長長的木棍就是扁擔。扁擔的兩頭,是兩個半袋核桃。

父親看見了我,笑了。我看見了父親,哭了。

那天,那雨,還有那條簡易的鄉村公路上,我和父親一老一少抬着那兩個半麻袋嘩嘩作響的核桃,艱難地行走在泥濘中。

父親把那兩個麻袋不時地偷偷往自己的懷裡一挪再挪。

周四,就是今天,我有了一段長一點的相對完整的時間。上午,下午,我讀完了整本書。我讀書的習慣是先讀序、自序、後記,如果認為值得讀下去,再回到目錄,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來讀。

接着前兩日讀完的第二輯,從第一輯讀起,桅杆林立的古碼頭,一條條幽深的小巷,還有黃州館、楊泗廟、燒獅子、民族食府、蜀河八大件,蜀河古鎮的印象形成了,慢慢加深了。更重要的是,在《外祖父:不折的脊樑》中,從外祖父一家輻射開去,我更多地了解了生於斯、長於斯的蜀河古鎮的人們的生活。

小姨,把我安頓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拿着一根從家裡帶來的抬槓和繩子,快步跑到外祖父歇息的地方,我看見外祖父把麻袋擱置在一塊大石上,伸直了腰,扯下褡褳擦去臉上滾落的汗珠,仰起脖子大口大口喘着粗氣。小姨把麻繩平鋪在地上,外祖父和小姨合力將麻袋挪下來,麻繩兜住了鼓囊囊的麻袋,小姨把麻繩的兩頭,挽成了一個結,穿上槓子,和外祖父抬起麻袋,踉踉蹌蹌往前走。我看見,彎腰抬槓即將起身的外祖父,用力把繩子往自己懷裡,一挪再挪。

我站在原地,一動也不敢動,滿腦子都是外祖父背負麻袋,一副掙命的樣子。

外祖父的「一挪再挪」,讓我回想起明秀和父親大雨中艱難抬起核桃的一幕——父親也是一挪再挪。

外祖母每一頓飯菜,都能在外祖父和舅舅下工後準時端上飯桌,往往這個時候,外祖母並不上桌和外祖父、舅舅一起吃飯,她的廚房裡,總是有各種忙碌,她忙着給外祖父和舅舅添飯,忙着給疲於奔命的外祖父和舅舅遞上茶水,一直要等到家裡所有的人都吃飽之後,才給自己舀一碗飯,就着桌上剩餘的菜,還有菜湯,一個人坐下,不慌不忙地吃。

這個場景,又讓我想起明秀深情回憶起一家五口生活情形時,母親忙忙碌碌的身影。

細細品讀這些文字時,我在心底想,一個人對故土故園舊家的深情,其實都源於對家人的深情;以這一份深情為底子,為「核」,又會生出對這個世界、對所有人的深情真意。這正如明秀在第二輯「今我來思」里《廢園》一篇結尾寫的那樣:

如果沒有父母,如果沒有家園,如果沒有歲月的痕跡,我們的生命,我們不懈的奮鬥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真切的感受是,在一篇一篇文字里,我找尋到了山水、鄉親、家人與明秀之間密切關聯着的那個結——

我在明秀的父親身上,看到了她外祖父掙命的影子;我在明秀的母親身上,又明晰地看到她外祖母的影子。人世間,一代一代,每一方水土裡的人們,在賦予下一代生命的同時,把面對生活的認真、樂觀與堅韌,把對人間親情的無比珍視,也認認真真地傳承下去。就像外祖父和小姨、父親和我抬着麻袋時的一挪再挪,就像小姨牽着我的手、我牽着外甥的手一樣,代代相傳。

讀第二輯《山中,那大片大片的野菊花》時,母親的那聲叮嚀——珍兒娃,路上過細啊——一遍一遍地出現。我想,也許這話語,在母親過世後的幾年裡,千百次地在明秀的心頭泛起、耳邊響起。而且,這叮嚀,會陪伴她過細地走過人生中的每一步、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父親,厚實而堅韌的核桃;母親,平凡卻高貴的野菊:在我這個讀者心裡,父親母親和這兩個意象疊加在一起。而明秀老師,這個把這些情景深深烙印在心裡的人,這個把這句叮嚀牢牢刻在心底的人,她將如何對待她的親人、友人,她的同事、學生呢?她會如何珍視人生的幸福、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呢?她又如何看待棕溪、蜀河以外的他鄉呢?

我自然想起自己讀過很多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榮如德譯)結尾阿遼沙那段著名的講話了:

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今後的生活中對身心最有益的感受,莫過於某種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童年時代從故鄉故居保留下來的回憶。……某一段從童年時代保留下來的美好而神聖的回憶,或許正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能帶着很多這樣的回憶走向生活,這個人便可終生得救。即便只有一段美好的回憶留在我們心中,有朝一日它也會有助於我們得救。

因為特殊的原因,第三輯「青青子衿」中的篇目我沒能夠細細通讀。但我很清楚,「青青子衿」的下一句是「悠悠我心」,經過蜀河涵養的明秀,無比珍視親情的明秀,那樣認真、樂觀、堅韌的明秀,對大地上的每一個地方,對人世間的哪一位朋友,能不真摯深情地對待呢?

作家張煒說過,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條河。好的文字,同樣是一條河,不需要怎麼雕飾甚至根本無需雕飾,它清瑩、秀澈,明亮而有溫度,從人的心間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奔湧出來,認真、樂觀、堅韌地向前,就像蜀河,就像漢江,就像長江,就像黃河…… [1]

作者簡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