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奧廖爾級航空母艦

奧廖爾級航空母艦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奧廖爾級航空母艦俄語:Орёл,意思為「鷹」)是蘇聯於1970年代計劃建造的一級航空母艦[1],原計劃令蘇聯海軍成為一支實質的「藍水海軍」,為核動力大型航空母艦,排水量達75,000-80,000噸,形式接近美國海軍的企業號航空母艦。由於成本上的考量,蘇聯軍方最終選擇建造有大量導彈為戰力的中型航母,即後來的基輔級航空母艦,奧廖爾計劃則被推延,最終取消。

目錄

背景

1153級航空母艦的正式計劃起源自1970年代初期,當時的國防人民委員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帥提出建造與美軍相近的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這項計劃目的是為了強化蘇聯海軍航空兵的實力,提供遠洋作戰的實力。事實上,當時蘇聯海軍僅有兩艘莫斯科級直升機航空母艦,它們僅能搭載反潛用直升機,而不能使用作戰能力較為強大的固定翼飛機,這使得蘇聯艦隊在作戰過程中幾乎沒有空中掩護,遠洋作戰能力有限,奧廖爾即是為了解決此問題而生。

設計與發展

奧廖爾的設計背景可推溯到1960年代末,當時計劃要建造三艘超級航空母艦,排水量達75,000至80,000噸,並有着搭載至少70架常規起飛的飛機戰力,並有着與美國海軍相近的四座飛機彈射器和三架升降機。此計劃被稱作「1160工程」,由阿卡迪·B·莫林(Akadi B. Morin)所領導的TsKB-17/涅夫斯可耶設計局負責,目的為縮短美蘇兩國海上實力差距。最初設想的的艦載機配置為米格-23K戰鬥機、P-42反潛機、蘇-24攻擊機卡-25直升機。然而在1972年後,因為新服役的幾種飛機,艦載機配置重新改為:12架蘇-27戰鬥機、12架蘇-28K攻擊機、4架蘇-28KRT偵察機、6架P-42反潛機、4架P-42空中預警機型和8架卡-25直升機。

從技術角度來看,1153型航空母艦的配置與美國海軍的超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很類似,即便它還是擁有少量自衛用的反艦導彈發射座。奧廖爾航母顯然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但蘇聯軍方要面對兩項主要問題:成本與技術,尤以後者,蘇聯在建造這種軍艦的經驗極少,但此計劃還是在格列奇科的支持下逐漸推動着。然而,1973年,在海軍總司令、空軍總司令和造船與航空部長皆同意後,蘇聯當局進行干預,德米特里·烏斯季諾夫命令海軍先建造第三艘進行過設計升級的基輔級航母(後來的新羅西斯克號航空母艦),接着1160工程被改以「1153工程」的名義繼續進行下去。

然而,奧廖爾計劃的主要推動者格列奇科於1976年因病而逝,新上任的國防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將此計劃拖延,並表示會在1978至1985年間建造兩艘新式核動力核艦,經由海軍總司令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的修改,新式航母排水量變成約60,000噸,並載有50架飛機和兩個彈射器,這樣的航母被認為效率低落,但受限於預計的造船廠——烏克蘭南部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船塢的限制,蘇聯海軍只能建造小型航母,然而1976年時,奧廖爾計劃卻突然暫停了。

計劃終結

後來蘇聯海軍又發展了基輔級航空母艦,並將其船體用來測試作為奧廖爾時的效果,但艦體太短,傳統起降的飛機根本無法以其起飛,另外也試過加裝彈射器,但結果是失敗的,因此,蘇聯航母只能使用垂直起降的飛機作為艦載機,如此一來,作為大型彈射器航母的奧廖爾存在便不必要,1983年,奧廖爾計劃徹底終結,但其既有的設計於1980年代中期,在計劃建造新式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時被拿出來參考過[2]

另外,經常有中文文章聲稱1941工程「大力神」也就是後來的SSV-33指揮艦,即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與1153計劃有關,但俄文資料表明無論是1160計劃還是1153計劃都與該船沒有任何關係。事實上,沒有任何資料表明有一艘1153型開建過。

視頻

奧廖爾級航空母艦 相關視頻

紅色巨艦之蘇聯海軍「基輔」級航母
1975年蘇聯海軍,艦載機在「基輔」級航空母艦上垂直起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