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壽國繍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壽國繍帳」,又稱「天壽國曼荼羅繍帳」,1952年指定為日本國寶, 國寶登録名「天壽國繍帳殘闕」。 奈良縣斑鳩町中宮寺所蔵,飛鳥時代七世紀的染織工藝品。此繡帳與奈良國立博物館保管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合稱為日本古代刺繡之雙璧。
「天壽國繍帳」的緣起
飛鳥時代推古天皇三十年(622年)聖德太子死去,太子妃橘大郎女為懷念太子,遂請歸化日籍的東漢末賢、漢奴加己利、高麗加世溢三人製成畫稿, 命綵女繡之。 此圖描繪太子蒙佛接引至西方淨土後,花開見佛的情景,是日本存世最早的刺繡作品。 天壽國被認為是阿彌陀佛所住的西方極楽浄土。[1]
古代考證
根據古代考證,推定製作原型是約縦2米、橫4米,2枚橫向連接的刺繡繍帳。現存原件僅是原來全體的一小部份,是飛鳥時代的殘缺品,由各個斷裂成碎片斷片合併而成,縦88.8釐米、橫82.7釐米,額裝仕立,除此之外,還分別存儲兩個斷片。是為飛鳥時代染織工芸、絵畫、服裝、仏教信仰…等所知關連方面的貴重遺品,反映了飛鳥時代刺繡特色及高度的工藝發展水準,是日本現存傳世品最古老的刺繡作品。[2]
鎌倉時代仿製過繡帳,江戶時代新舊繡帳又都斷裂成碎片,就像現在這樣將新舊碎片混貼在一起製成一幅掛物。如今在天壽國繡帳中可以見到刺繡絲線的優美殘缺和褪色成茶色的刺繡片,前者是飛鳥時代的、後者則是鎌倉時代的刺繡片。
飛鳥時代的殘缺品,是在紫平絹上覆蓋紫羅作為地裂, 即包裹刺繡用絲絹的紡織品、用堅韌的數股絲線以返繡法, 返繡法作用為使針腳牢固而在每一針後都將針繞回反面縫製的針法刺繡而成。
鎌倉時代的殘缺品則是在紫綾的地裂上用單股絲線以刺繡法, 即每一針都將針拔出進行縫製,多用於厚實或多層布料的針法加以製作。畫面中有龜殼上顯示文字的烏龜,這樣的龜原本在繡帳上有一百隻,刺繡了合計四百字的銘文。[3]
近年研究
據近年研究結果,天壽國繍帳中可判明有11種模様。蓮台乗る仏様、十二神將像、僧侶、一般人、兔子、不死鳥(鳳凰)、鐘樓、仏殿、雲、唐草、亀。這些模様圖案是將布鋪開,2片1段,合計3段6片分別描繪文樣,這些模様中,推古天皇・橘大郎女の「太子への思い」、「聖徳太子の人生」、「聖徳太子の言葉」所表現的文様很清楚。
上面繡有百字銘文,內有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一語,道出太子對宗教體驗的感言,日後被視為太子的至理名言。[4]
視頻
參考來源
- ↑ 天壽國繍帳. 佛光山. [2020-10-13].
- ↑ 國寶 天壽國繡帳(平裝). 露天拍賣. [2020-10-13].
- ↑ 羌朝鳳宗族. 痞客邦. [2020-10-13].
- ↑ 走訪日本寺院緣起---聖德太子與推古女天皇. 隨意窩. [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