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堂寺

圖片來自trip

天堂寺藏文全名卻典堂扎西達吉琅(མཆོད་རྟེན་ཐང་བཀྲིས་དར་རྒྱས་གླིང་།, mchod rten thang bkris dar rgyas gling ),位於中國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鄉,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目錄

歷史

唐憲宗年間(806年至821年),此處原有一座苯教寺院「永中寺」。傳說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噶瑪巴·若貝多傑奉命赴北京途經此處,為消除興風作浪的毒龍之害,興建鎮龍塔108座。由此,此地被稱作「朝天堂」(藏語,意為「佛塔灘」),後來「朝天堂」的讀音省略為「天堂」。從這時起,此地開始興起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並興建了一座噶瑪噶舉派寺院「瓊察寺」。直到1950年代末,瓊察寺遺址處尚存一座殘缺的佛塔。

明朝中期,宗喀巴創立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西藏興起。在華銳(即今天祝藏族自治縣)藏區,格魯派逐步取代噶瑪噶舉派。清朝順治四年,青海湟源東科寺第四世東科活佛多居嘉措,應寺院以及華銳莫科、加室、朵倉等部落邀請,來到該寺任寺主,大規模擴建該寺,修建了大經堂等建築。

明朝末年,噶瑪噶舉派寺院衰落,格魯派證空高僧丹瑪次成嘉措在此地興建了若干禪房,率弟子學修,稱為「禪林」,此即天堂寺的前身。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格魯派第四世東科活佛多居嘉措,將禪林改為聞思學院,號稱「天堂寺」。順治九年(1652年),五世達賴赴北京途中,經過金強川的該寺時,為該寺賜名為「卻典堂扎西達吉琅」(意為「寶塔灘吉祥振興洲」),漢語音譯為「朝天堂」寺,後來演變為「天堂寺」。

天堂寺歷史號稱「黃河北部地區五大古寺」之一,盛期曾有常住僧人800餘名,號稱「天堂八百僧」。極盛期,天堂寺有佛殿10座,經堂40座,活佛府邸17座、莊院600餘處、僧舍4000餘間,寺院占地面積1000餘畝,僧眾最多時達1000餘人。該寺為修學並舉的格魯派寺院,內設顯宗學院(即「參尼扎倉」)和時輪學院,分別開設顯宗五部(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以及密宗學科,修學制度完備。

天堂寺為修學五部四續經學的學院式大寺,主體為聞思學院,下分時輪學院和密宗學院,共有經堂及佛殿13座,內藏裝有一顆紅棗大小的古迦葉佛佛骨的釋迦牟尼佛像,裝有舍利佛指骨的菩提寶塔等法物,以數萬函佛經。寺內有許多塑像、壁畫、雕刻、佛經、法器,以及木版印刷或者手抄的藏文經典及史料。清末常有雲遊僧人在此學經,清末還曾有兩位西德人在此學習佛學。

天堂寺曾出過眾多高僧,如清朝乾隆時期國師章嘉·若必多吉,以及土觀·卻吉尼瑪,均曾在該寺接受啟蒙教育。甘肅、青海地區藏傳佛教的大部分寺院歷史上多次遭戰亂破壞,天堂寺則因位置險要,且有章嘉國師及東科活佛直接保護,建寺三百多年未遭戰火和地震破壞。

天堂寺所在的天祝,本名「華銳」(藏語,意為「英雄的部落」),本地居民自稱「華銳嘎布」(dpav-ris-dkar-po)。1936年,為了方便管理,成立天祝鄉,其名取自其境內的天堂寺與祝貢寺的寺名首字,由此才有了「天祝」這一地名,演變至如今的天祝藏族自治縣

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天堂寺遭徹底破壞而淪為廢墟。改革開放後,1981年天堂寺獲准重新開放,寺院逐漸獲得恢復重建。

天堂寺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歷史年代為清代。[2]

建築

天堂寺四周群山環抱,形成「八寶」的形狀,符合《噶當寶典》中預言的觀音聖地的樣貌。如今天堂寺的主要建築有:

  • 宗喀巴大殿:又稱見解脫大殿、千佛殿,2002年在多識仁波切主持下修建。殿高35米(一說27米[3]),其中有高23米、寬9.52米的木雕鍍金宗喀巴像。殿中還有4000尊銅佛以及21尊木像。
  • 時輪學院:由清朝的第九世東科活佛於1840年創建。每年農曆三月中旬,在此舉辦建壇修供時輪大法會,農曆六月舉辦密集修供法會,農曆七月舉辦普明壇超度法會,農曆八月舉辦勝樂修供法會,等等。
  • 釋迦牟尼殿:始建於18世紀初,由第五世東科活佛主持興建。殿中主供釋迦牟尼,高五米多,為香泥塑鍍金像,胸間藏有雞蛋大的一顆迦葉佛舍利。19世紀中葉,西康仁波切在該釋迦牟尼像上加上金冠,改為報身佛,藏語稱「覺」。
  • 密宗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