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馬哈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馬哈魚(學名:Oncorhynchus keta),又稱日本鮭魚、狗鮭、秋鮭、白鮭,為馬哈魚屬的一個種。

分布於北太平洋,從韓國日本西伯利亞東岸到白令海、中國黑龍江圖們江綏芬河等水系[1]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美國阿拉斯加俄勒岡州。生活於水深0至270米。

形體特徵

本魚體側扁,背腹外廓相對稱,紡錘型。頭長與體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頜骨後延至眼的後緣,斜向下方,似鳥喙狀。上下頜和犁骨皆有齒,頜齒大而鋒利。眼在體軸線的下方,較大。背鰭居於體中央稍後,腹鰭起點於背鰭後方,尾鰭分叉較淺。有脂鰭。

生活習性

大馬哈魚平時生活在海洋中,到了生殖期就集群溯河而上[2]。他們逆水上游的能力很強,甚至可以越過瀑布,到達目的地。

溯河洄游時,體背側為黃綠色,腹部銀白色,隨着時間的推移,體色逐漸變暗,並在體側出現10至12條紫紅色縱斑紋的婚姻色。當到達產卵地時,整個體色變得黯淡。體長可達100公分。

大馬哈魚成熟較早,個別的在3齡即成熟,絕大部分於4齡成熟。一生中產卵一次,產卵後便死亡[3]

溯河回遊

大馬哈魚是一種溯河洄游性魚類[4],生活習性獨特。一般而言,每年7、8月,它們從海洋逆流而上,到平靜的水段繁衍後代。在行進的過程中,由於不像人類一樣擁有雙腿可以輕鬆跨過障礙,大馬哈魚只能依靠身體不停地跳躍來翻過堤壩和瀑布。並且這一途中,大馬哈魚還要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風險,它們既可能受到巨浪的襲擊,也可能被沿途的當作美味吃進肚子,但大馬哈魚本身在遷移的過程中是不進行攝食[5]。只有經過這樣艱難而長期的跋涉,它們才能抵達最上游的一個平靜的湖面產卵。而大馬哈魚之所以要這樣歷經千辛萬苦前去產卵,是因為它們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

視頻

大馬哈魚 相關視頻

大馬哈魚傳奇的一生
大馬哈魚的洄游之旅

參考文獻

  1. 原生水下環境大馬哈魚,新浪微博,2018-12-8
  2. 大馬哈魚,搜狐博客,2008-11-25
  3. 大馬哈魚,簡書,2018-01-31
  4. 溯河洄游魚類――大麻哈魚,中國科普博覽網
  5. 大馬哈魚,你到底是不是三文魚?,果殼網, 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