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海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眼海鰱 |
---|
學名 Elops machnata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英文名 River skipjack 別名 Argentina machnata、瀾槽、 四破、海鰱(臺東)、竹篙頭(台東)、 瀾槽(澎湖)、竹梭(澎湖)、爛土梭(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118 cm |
分類 |
綱 條鰭魚 Chondrichthyes 目 海鰱 Elopiformes 科 海鰱 Megalopidae 屬 海鰱 Rhinopterus |
大眼海鰱,體延長而側扁。吻長約等於或稍大於眼徑。口大;上頜向後延伸超過眼睛;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細齒。具喉板,擬鰓發達。
體被小而薄的圓鱗,腹部無稜鱗,背鰭、臀鰭基底有鱗鞘;胸鰭及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起始於腹鰭基後,最末鰭條不延長;臀鰭位於體後部。
體具銀白色光澤,背部較暗。各鰭偏黑。本種以前多被誤鑑為夏威夷海鰱。[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棲息深度1 - 30公尺
亞熱帶大洋性洄游魚類,以小魚蝦為主食,幼魚常出現於內灣、河口等半淡鹹水域;成魚於外海產卵。
分佈
西印度洋太平洋:波斯灣(Ref。68964),紅海至莫塞爾灣,南非,東至印度和西太平洋。非洲:內陸水域。臺灣分布於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2]
繁殖
發生在沿海水域,但進入潟湖和河口(參考文獻4832)[實際淡水記錄仍有待確認]。底棲魚類(Ref。58302)。年輕人和成年人以小魚和甲殼類為食(參考文獻5213)。可能在海上產卵,但是透明的幼體遷移到近海地區,並且經常在微鹹水中發現(參考文獻7050)。是吞食魚,魷魚和蝦餌的貪食食肉動物(Ref。3968)。可食用,但不美味,骨頭飽滿(Ref。3968)。據南非克尼斯納報導,該物種的總長度為126厘米(G. Bernardt,pers。comm。[3]
保育
最少關注(LC) ;評估日期: 2016年6月20日
參考文獻
- ↑ 大眼海鰱,fishdb.sinica.edu.tw
- ↑ Elops machnata,fishbase.se
- ↑ Elops machnata,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