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猶太會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馬蜂窩網 的圖片

大猶太會堂(捷克語:Velká Synagoga)位於捷克比爾森,是歐洲第二大猶太會堂。

會堂簡介

最初維也納建築師弗萊舍設計的哥特式方案擁有高65米的雙塔。1888年12月2日奠基,但是市議會否決了此方案,因為他們認為,這顯然是要與附近的比爾森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競爭。Emmanuel Klotz 在1890年提出一個新的設計,保留原來的平面規劃和地基,但是將塔樓高度降低20米,創造與眾不同的外觀,結合浪漫主義和新文藝復興風格,東方裝飾和一個巨大的大衛星。設計很快得到批准,建築大師魯道夫Štech 在1893年完成工程,造價162,138 萊茵盾。當時在比爾森的猶太人約2,000人。

這混合的風格令人眼花繚亂:俄羅斯東正教的洋蔥圓頂,伊斯蘭風格的天花板,明顯印度風格的約櫃。此猶太會堂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占領比爾森。在戰爭期間此猶太會堂被用作一個儲存設施,從而倖免破壞。戰後,經過猶太人大屠殺人數已經銳減的猶太人收回了此猶太會堂。最後一次宗教儀式在1973年舉行,隨後共產政權關閉了這座猶太會堂,讓其年久失修。1995-1998年進行了修復,耗資6300萬捷克克朗,1998年2月11日重新開放。目前這座建築的中央大廳用於舉辦音樂會,牆上舉辦臨時攝影展覽。此猶太教堂仍用於宗教崇拜,但是只是在從前的冬季祈禱室舉行。目前比爾森的猶太人人數只有七十餘人。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