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送寒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夜送寒衣》,粵劇《夜送寒衣(上、下)》原本出自同名木魚唱本。原編者不詳。
劇目介紹
西藏喇嘛王進貢佛骨求和,唐王大喜,將金殿改為佛殿。韓愈奏本諫阻不果,憤而回府。韓愈侄兒湘子信道,早已出家。韓愈自思人丁單薄,恐日後無人繼嗣,命侄婦秀音連夜將寒衣送至寺門,並勸湘子返家。湘子不從,秀音無奈含淚而返。韓愈壽辰,湘子歸家為韓愈祝壽,韓愈騙湘子入房與秀音會面,欲促成他們的好事。誰料湘子竟不為所動,逃走了事。韓愈盛怒之下放火將湘子所在的寺廟燒毀。秀音自湘子升仙后,獨守閨房,朝夕思念。湘子亦知妻情切,命徒往帶秀音上天堂觀仙境,勉勵她潛心修道,早日修成正果,同登仙界。洞賓下凡試探秀音,知秀音虔誠,便留下錦囊,命其夜間拆看。適遇韓愈被貶潮州,雪擁藍關,湘子遂來引渡,與秀音相遇,攜秀音一起登上仙界。
粵劇《夜送寒衣(上、下)》是千里駒的首本戲。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國中興班演出,千里駒、白駒榮、新白菜、小生聰等主演。50年代廣東粵劇團李翠芳等亦曾演該劇。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夜送寒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