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泊嘉州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泊嘉州作》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乘風剪浪下嘉州,〔1〕

暮鼓聲聲出雉樓〔2〕。

隱約雲痕峨嶺〔3〕暗,

浮沉天影沫江〔4〕流。

兩三漁火疑星落,

千百帆檣戴月收。

藉此扁舟宜載酒,

明朝當作凌雲遊。〔5〕

郭沫若《夜泊嘉州作》敝帚集與遊學家書原文及賞析

說明

此詩殆作於1910年夏。據首句末尾「下嘉州」三字,可知其間作者在成都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讀書,暑假由成都回沙灣途經樂山,在船上夜宿時寫。樂山舊稱「嘉州」,在岷江、大渡河(沫江)交匯處。由成都走水路至沙灣,須沿岷江順流而下至樂山,即「下嘉州」,再轉入大渡河,逆水行至沙灣。《詩稿》認為此詩為1907年暑假結束,作者由沙灣乘船去樂山上中學時作。此解不當,參見本書解讀之二。

1910年暑假之初,作者從省城返回離別近半年的家鄉沙灣。途中夜泊樂山,又見家鄉夜色,有感而發。岸邊,嘉州城頭傳來聲聲暮鼓;天際,峨眉山影朦朧如雲,大渡河水月光浮沉;江面上,千船落帆,漁火點點,明朝正是追步蘇東坡,載酒游凌雲的好時候。

注釋

〔1〕下,順水而行。同理,逆水而行,曰上。嘉州,北周大成元年(579)置,治所在平羌,後改青衣、龍游(今樂山),南宋慶元二年升為嘉定府。以下四句仿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雉樓,城樓,指嘉州城樓。

〔3〕峨嶺,指峨眉山。

〔4〕沫江,沫水、大渡河。又名銅河、涐水、渽水。

〔5〕凌雲,凌雲山,在樂山城外岷江南岸,臨江有唐代雕鑿的樂山大佛。山上有凌雲寺、蘇東坡讀書樓、洗硯池等遺蹟。蘇軾《送張嘉州》:「少年不願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頗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

作品賞析

1907年秋,郭沫若以「優等」成績升入嘉定府中學。在家度完署假,乘船赴校,夜泊嘉州,在船中吟成此詩。詩人情致滿懷,沿途觀賞風光,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海棠香國」之夜的壯麗景觀。

首聯「乘風剪浪下嘉州,暮鼓聲聲出雄樓」,氣壯勢豪,點出「夜泊」。嘉州,即今樂山市。雄樓,指嘉州的城樓。由沙灣至嘉州,約七十華里,乘船順江而下只需半日光景,即可抵達嘉州。「驀鼓聲聲」從城樓上傳出,說明詩人是在吃過午飯後上船夜裡到達嘉州的。大渡河中上游都是在千山萬壑中橫衝直闖,到了沙灣豁然開朗,形成壯闊的波潤,一瀉千里之勢,直奔凌雲山下,大佛腳底,與峨江匯合。夏秋之季,正洪汛期間,水急浪涌,故有乘風破浪之勢。一個「剪」字用得妙極,氣勢、神韻均出。

既寫出波浪之激,又寫出船速之快。船到嘉州,只聽到從城樓上傳出一陣陣的暮鼓之聲,說明已到夜暮降臨,更鼓四起了。這兩句點明時間、地點和環境。  緊接額聯、頸聯四句全力寫景。景是船中所見之景。船離沙灣臨近嘉州時,對家鄉必有一番依戀之情。這時詩人情不自禁,回首西望故鄉,只見朦朧暮色中的蛾眉山影,隱隱約約,沉浮天際的大渡河,天連着水,水連着天,是天還是水,難以分明。回眸近視,又見氓江河上三三兩兩漁家燈火,閃閃灼灼,時隱時現,詩人賦予它浪沒主義的想象,那兩三:漁家燈火,好象天上的星星落入江面上一般,那千百的'船帆在那像朧的月光下徐徐降落下來。在詩人的筆下出現了一幅嘉州夜幕將臨的詩情畫意般的景象,山朦朦,水朦朦,星星、漁火、明月、白帆,美不勝收,美不堪言。

在這安謐、寧靜、令人陶醉的夜景下,又見到朦朦的凌雲、烏尤山影,那裡有聞名於世的大佛,有當年蘇東坡讀書的蘇子樓,還有鐫刻着「蘇東坡載酒時游處」字樣的石碑,激發了詩人迫慕蘇東坡載酒斌詩的情懷,勾引起詩人的遐想,何不象蘇東坡樣,駕起一葉小舟,攜帶着酒到凌雲去遊覽呢?蘇東坡《送張熹州》詩云.「少年不願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傾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藉此扁舟宜載酒,明朝當作凌雲遊」句,即由此脫化而來,抒情寫懷,展示了風華正茂的青年的理想和層望。詩人在自傳《學生時代》里說:,「嘉定是適宜於讀書的地方,環境很好,山水十分秀麗。星期日在平坦如路的府河上划船,向青衣江北岸的凌雲山和烏尤山遊覽,遠望磅礴連綿的峨眉山,接連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在那澄清的空氣中令人有追步蘇東坡之感。』蘇東坡的影響,祖國大好河山的薰陶,孕育了一位偉大詩人的詩心和詩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青年詩人對現實和環境的不滿,隱隱透露出寄酒消愁的惆悵和娛情聊勝的無聊之感的心境。

寫詩如作畫,要有主體,有旁襯,有烘托。這首詩山、水、城、舟渾然一體,情景交融,詩風清新,積極向上。前六句重在寫景,是詩的主休,詩人不惜濃墨重彩去刻畫故鄉美麗景色,以強化詩的藝術誘惑力。最後兩句,乍看似乎離開了詩的主體,細細品味,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另一側面寫景,有秀麗的景色才有載酒游的興致。乍看「若離」,實則「不離」,這種若即若離的結尾,留給讀者想象的塗地,最得詠物之妙。這首詩構思奇巧,開篇景象壯闊,結尾含蓄引人深思,以一幅想象中的扁舟載酒遊蹤圖結束全篇,給人以新鮮之感。[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