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吊秋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吊秋喜》,粵劇《夜吊秋喜》原本出自招子庸的粵謳《吊秋喜》。原編劇不詳。

劇目介紹

馮秋喜賣身葬父,淪為青樓歌妓。招子庸上京求學,途遇秋喜。秋喜欲從良。鴇母要子庸赴京考試中舉後才答允完婚。某日,文成公子到青樓尋歡,遇秋喜。秋喜忠於情誓,不從命。文成大怒,放火燒青樓。秋喜投江自盡,幸得漁翁搭救,送入尼庵。不久,招子庸中狀元返鄉,聞秋喜已投江,遂駕舟夜吊秋喜,卻在江中與秋喜相遇團圓。

粵劇《夜吊秋喜》是小生風情杞的首本戲,1920年前後由頌太平班演出。該劇還有蘇州妹、細蓉主演的版本,故事大致相同。20世紀40年代香港新聲劇團亦曾演出該劇,任劍輝、陳艷儂、白雪仙、歐陽儉等主演。該劇還有秦中英編劇本,1958年先後由五羊粵劇團及百花粵劇團演出,孔繡雲、顏鐵英以及呂雁聲、梁金城、梁瑞冰等分別主演。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夜吊秋喜 相關視頻

粵劇,彭熾權新世紀粵劇藝術巨獻《臨江月夜吊秋喜》
粵劇,彭熾權新世紀粵劇藝術巨獻《臨江月夜吊秋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