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倫馬具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多倫馬具博物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30件/套,開展教育活動1次,參觀人數0.8萬次人。

簡介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的舊縣城,是迄今國內唯一一家由家族出資籌建的馬具博物館[1]。2009年在多倫縣及錫盟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倫馬具博物館正式開館對公眾免費開放,成為目前中國唯一的馬具主題的博物館。

馬具博物館位於一個200多年的多倫民間古建築內,總建築面積四百平米 ,展廳面積近三百平米,館藏各類馬具500餘件(套)。藏品囊括遼、金、元、明、清直至民國時期的的各類馬具精品。集中展示中國歷史上700餘年馬具文化的沿革,折射出馬背民族驍勇、豪邁的人文氣息,體現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工藝技術、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人與馬、馬與馬具之間充滿互動的深刻文化內涵。

翻開多倫近代歷史,它不僅因為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叛亂在此舉行各王公會盟而馳名中外,而且因為匯宗寺和善因寺修建成為宗教中心而聞名於世,它不僅因為「旅蒙商」和「龍票」商人發跡而載入史冊,而且因為商業發達成為「漠南商埠」而享譽世界。

乾隆年間,多輪諾爾已有商號四千餘家,同時還有各種金,銀,銅匠和製造民族,宗教用品的作坊達五六百家,均為手工業生產。有不少是來至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的能工巧匠,他們製革,熟皮,擀氈,制馬鞍,蒙古靴帽等,均為上乘。其中制鞍業尤為發達,曾發展為五十餘家,在製作馬鞍過程中,經過技師們不斷探索,研究改進,使多倫馬鞍質量日新月並,其特點是:選材講究,造型美觀,乘坐舒適。

多倫馬鞍有多種樣式,主要是大官座,小官座,元寶式,新疆式等。多倫馬鞍與各地不同,砍四塊鞍木對接在一起,人稱「四塊玉」不裂不散,堅固耐用,深受遊牧民族青睞。

錫林浩特被譽為馬都,促使了馬文化的發展,多倫也是馬文化發祥地之一。過去這裡曾是塞外民族貿易最大的牲畜、毛皮貿易市場。每年經這裡大約有七八萬匹馬銷往內地和經張家口、天津等地並輸出海外。現多倫城內仍有一條馬市街,昔日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雖然不見了,卻作為地名永久的留存下來。成為往日馬業輝煌的見證。

為了繼承和發揚我盟馬文化,這裡收集、整理了許多馬的用品用具。

有馬鞍、馬嚼、馬籠頭、馬絆、馬鞭、套馬杆、汗屜、汗鏟、纓穗、鞧佩、馬印等。

長期以來,多倫是北京通往烏蘭巴托和蒙古各部的必經之路,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相互吸收,不斷進步,形成了多倫兩大文脈。

一是宗教。多倫因廟而興,曾是整個蒙古地區的宗教中心,這裡的章嘉活佛,是和達賴、班禪一起被中央政府冊封的,彼此平級的,分別是後藏、前藏和蒙區的精神領袖。以康熙會盟建匯宗寺為起點,開創了多倫蒙古草原寺廟之都二百餘年的繁榮,目前全縣共有11處國保單位。

二是商業。多倫因商而盛,曾是「旅蒙商」真正形成並享譽世界的發祥地。18-19世紀,多倫縣城人口達到20餘萬人,相當於北京同期人口的一半;各種商號4000餘家,年稅收60多萬塊現洋,相當於當時歸化城和包頭的稅收總和。

三是馬術風氣。清朝後期到民國,五口通商之後,上海、南京、漢口等地的賽馬場的賽馬和騎手,竟然大部分都來源於多倫。目前有許多歷史照片和文獻證明了這一點。

四代傳承 繼往開來

館內藏品,是馬氏家族四代傳承下來的。現任館長馬東升,本職工作是多倫法院的法警隊長,同時他又是一個狂熱的馬友,每周必須騎馬健身,2012年,他舉辦了速度賽和走馬賽,是這三十年來多倫的第一場馬術賽事。

他從前輩那裡獲得了馬具文物,並得到了相關的各種鑑別方法和製作技法。同時大量搜集整理蒙古草原上散落的各類馬具文物。從他的嘴裡,能夠聽到每一盤元寶鞍、公主鞍、大三元、小三元的技術特徵和傳承故事。銼銀、珍珠魚皮、景泰藍、漆雕[2]等各類馬鞍製作技法,幾近失傳。而今得以整理和保護。

視頻

多倫馬具博物館 相關視頻

正藍旗 多倫縣等地開展"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國家文物局發布專題宣傳片

參考文獻

  1. 博物館展廳設計的特點,搜狐,2021-07-28
  2. 漆雕:中國的奢侈品,搜狐,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