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樑。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1]。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裡,外白渡橋仍舊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後,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外白渡橋的名字來源
關於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着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則為外。」在學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築》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於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於此類。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裏白渡橋,而位於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
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
早期歷史
1856年10月,怡和洋行經理人查爾斯·韋爾斯與寶順洋行、兆豐洋行的其他英國籍商人等20人,籌資1.2萬銀元成立蘇州河橋樑公司(Soochow Creek Bridge Company)。在此之前,往來吳淞江下游兩岸的民眾,主要依靠建於清代雍正年間的閘橋和靠近黃浦江處的幾處渡口。1843年開埠後,隨着上海轉變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加之租界的相繼成立居民的湧入,原先是城外郊野的蘇州河兩岸逐漸成為市區。因此原先往來兩岸的渡口和閘橋不敷使用,交通問題的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新式橋樑的建設成為一種共識。
外白渡橋(鐵橋)
現存的外白渡橋為1907年建造。在20世紀初,隨着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客流的增加,原先的木橋已不敷使用,於是在1906年將木橋汰換。而新的橋樑建設被提上議程,工部局決議建造一座新的鋼結構大橋用以容納電車和汽車的通行。新橋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負責監造,同時所需鋼材從英國進口。新的公園橋即今天的外白渡橋由位於新加坡的英商霍華斯·厄斯金有限公司負責設計,英格蘭達勒姆郡達靈頓的英商克利夫蘭橋樑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承建,該公司曾於上年建造過位於津巴布韋的橫跨於贊比西河上的維多利亞瀑布大橋。新的外白渡橋於1906年8月4日正式開工,於翌年12月29日落成。1908年1月20日,工部局舉行新橋通車禮。在通車之時,外白渡橋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鋼鐵橋,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座鋼桁梁[2],由於全身為鋼材質,所以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堅固的橋樑」。新落成的橋樑總長104.39米,車道寬11.2米,兩側各有2.9米的人行道。橋樑淨高在河面漲潮時3.25米,退潮時5.57米,橋身總重約900噸。
視頻
外白渡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上海外白渡橋(優秀歷史建築),新浪博客
- ↑ 上海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的橋樑,搜狐,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