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聲名鵲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聲名鵲起
shēng míng què qǐ

近義詞名聲大噪

反義詞

出 處 :《揚州畫舫錄

體 裁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聲名鵲起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為shēng míng què qǐ,意思是形容名聲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出自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

原文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洪班則聲名鵲起,班中人稱為戲忠臣。"[1]

故事

晉書·文苑傳》載,西晉文學家左思經十年構思完成了盛讚三國魏都、蜀都、吳都的名著《三都賦》後,洛陽豪貴之家競相傳抄,紙價因而昂貴起來。後人常以洛陽紙貴來稱譽別人的著作風行一時,流傳之廣。

其實,《三都賦》問世後能導致洛陽紙貴,主要有今寧夏籍名人皇甫謐助的一臂之力。皇甫謐是生活在魏晉時期的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縣)人,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醫學家,更是我國針灸經絡理論的奠基人。有關他的史學和醫學貢獻,一些研究人士多有成果推出。皇甫謐雖然有影響世界的成就,但他年少卻不好上進,年逾二十仍四處遊蕩。後經叔母哭勸方才醒悟,遂發奮讀書,廢寢忘食,至中年身患中風頑疾,右身不遂,仍然手不釋卷,人稱「書淫」。

皇甫謐一生誓不從政,以讀書自娛,早在曹魏景元元年(260年),相國司馬昭廣攬天下名士37人,只有他拒不應召。後來代替曹魏的西晉武帝司馬炎屢次下詔為他封官,他屢次上表辭官,聲稱沒有他求,只求借書。不得已,司馬炎只好送書一車給他,以表誠意及對他的敬慕。

皇甫謐得司馬氏皇帝賜書後,愛不釋手,博覽群籍,並依靠積累,先後撰寫了《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歷史名著。隨着這些著作的問世,皇甫謐也聲名大起。此時,正逢左思《三都賦》問世,但人們不以為重。左思因敬慕皇甫謐為人,請他為《三都賦》作序。皇甫謐欣然應許,因序文文辭燦燦,華麗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於是在洛陽掀起了一股競相傳抄《三都賦》的熱風,左思和皇甫謐一時聲譽鵲起,成了當時感動華夏的名人。這股熱風和兩位名士的不凡身手,直接導致了洛陽城紙張價格的上漲。這就是洛陽紙貴成語的由來。

視頻

聲名鵲起

參考資料

  1. 聲名鵲起,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