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塘沽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物館(炮台遺址)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塘沽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入海口兩岸,是展現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入侵,民族不畏列強、抵禦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大沽口炮台始建於1522年-1566年,重建於清鴉片戰爭期間,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台、「鎮」字炮台、「海」字炮台、長炮台4座炮台,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牆局部,分布於大沽海口兩岸。

基本介紹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約93.8公頃,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1]

大沽口炮台始建於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重建於清鴉片戰爭期間,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也是濱海新區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後存遺蹟占地約16.08公頃。主要遺存內容為南岸的「威」字炮台、「鎮」字炮台、「海」字炮台、長炮台4座炮台,南岸營盤東側、南側圍牆局部,分布於大沽海口兩岸。其地理位置具有鮮明的海口要塞特徵。大沽口炮台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是我國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又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展廳展館

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主要由展廳、臨時展廳、放映廳、庫房及其他附屬用房等組成。遺址紀念館一樓展廳由斜體鋼板包裹、造型獨特,右側牆面是一整幅巨型浮雕,加上序言,構成整個展廳的「主題預演」。展示主要分為「京畿海門」、「沽口禦侮」和「國門淪陷」等部分。

博物館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讓人們能夠更加生動地感受當年的硝煙鋒火。比如,在講述大沽口炮台成為海防重地歷史背景的「京畿海門」中,通過藉助現代電子技術表現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形象而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大沽口位置的重要性。此外,清軍使用的武器、大沽口南岸炮台出土的鐵鍬殘缺部分和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都能讓人們切身體會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京畿海門

講述大沽口炮台成為海防重地的歷史背景。該展館內,較大亮點是一幅給人以動感並展示大沽口位置重要性的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通過藉助現代電子技術,讓人看到蔚藍色不停閃爍的河流及渤海灣,如同真實「流動」一般。

沽口禦侮

主題展館「沽口禦侮」是展廳的核心,「講述」1858年至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戰。原陳設於大沽口炮台紀念館的煙槍、白銀元寶、鐵炮、鐵戧、英法聯軍火炮、法國米涅式步槍、中國紅夷大炮以及被毀建築遺存等大量文物被「遷入」展館。

同時,炮台沙盤、人物雕塑以及模擬海戰場景等,使該展示部分成為展館的較大看點。作為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主戰役——石頭縫炮台之戰[2],英法聯軍取道北塘後,從背向對大沽口炮台發動進攻,炮台守軍與聯軍展開激戰,不久石頭縫炮台首先陷落,直隸提督樂善壯烈犧牲。作為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重要轉折點,該戰役特殊的地位也因此被設計製作成模擬場景。

國門淪陷

展示為:洋務運動興起後,大沽口炮台進行現代化改造,安裝世界先進的火炮。八國聯軍入侵後,大沽口炮台在抵抗列強的鬥爭中具有特殊地位。隨後,西方列強在《辛丑條約》中,執意加入拆毀炮台的條款。展覽館內,展示有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以及相關歷史照片的複製品等。

展廳結尾部分,預示「戰爭與和平」主題的大沽鐵鐘,給人以久久回味。這隻因紀念抗擊英法聯軍殉國將軍樂善而鑄的鐵鐘,曾懸掛於石頭縫炮台,1900年被英國士兵作為戰利品掠走,存放於朴茨茅斯,2005年7月20日,鐵鐘在流失海外105年後,由英國政府無償歸還,重歸故里。

根據設計,展廳結尾展館「威」字炮台朝向,還留有玻璃窗口,供人們觀看炮台。

視頻

塘沽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相關視頻

12濱海新區塘沽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支部委員會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設新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