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與污染防治分區理論及實踐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與污染防治分區理論及實踐》,蒲生彥 等 著,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1]

內容簡介

《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與污染防治分區理論及實踐》立足我國地下水[2]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和行業發展現狀,結合當前地下水環境質量監管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較系統地梳理和總結了國內外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與污染防治分區工作中的*新成果,從基礎理論、原理方法、技術實踐等方面對地下水污染識別與評價、地下水環境監測井成井技術、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技術等進行了系統闡述,並輔以典型的應用案例進行說明。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地下水環境1

1.1.1基本概念1

1.1.2地下水的功能1

1.1.3地下水的類型3

1.2地下水資源13

1.2.1地下水資源的特點13

1.2.2地下水資源分布15

1.2.3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15

1.3地下水系統16

1.3.1地下水系統的概念16

1.3.2水文地質單元17

1.3.3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19

1.3.4地下河23

1.4我國地下水環境管理24

1.4.1地下水管理的歷史沿革24

1.4.2地下水管理制度的探索26

1.4.3當前我國地下水環境管理職能27

1.4.4《地下水管理條例》解讀28

1.4.5地下水污染防治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30

第2章地下水污染識別與評價34

2.1地下水污染34

2.2地下水的天然化學組分36

2.2.1大量組分36

2.2.2氣體組分39

2.2.3其他組分41

2.3地下水環境背景值的確定及成因41

2.3.1地下水環境背景值的概念42

2.3.2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影響因素43

2.3.3地下水環境背景值確定方法45

2.4地下水污染物48

2.4.1無機污染物49

2.4.2有機污染物53

2.4.3放射性污染物54

2.4.4生物污染物55

2.4.5原生劣質地下水55

2.5地下水污染源56

2.5.1地下水污染源分類方法56

2.5.2基於源識別的地下水污染源分類60

2.5.3污染源特徵污染因子63

2.5.4地下水優控污染物的篩選66

2.5.5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方法68

2.6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70

2.6.1天然組分污染評價71

2.6.2人工組分污染評價72

2.7地下水污染源強評價72

2.7.1半定量評價模型72

2.7.2定量評價模型80

2.7.3分級評價方法82

2.8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的篩選83

2.8.1地下水污染評價與背景值獲取84

2.8.2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85

第3章地下水環境監測井成井技術87

3.1監測井成井技術87

3.1.1監測井設計87

3.1.2鑽探91

3.1.3下管95

3.1.4填礫止水96

3.1.5井口保護97

3.1.6標識、標牌97

3.1.7成井洗井100

3.1.8抽水試驗103

3.1.9岩心編錄104

3.1.10利舊井篩選105

3.2監測井布設原則、要求及方法106

3.2.1監測井布設原則107

3.2.2監測點布設要求108

3.2.3監測網布設方法109

3.3地下水監測井網優化設計112

3.3.1監測井網類型112

3.3.2井網優化原則113

3.3.3井網優化設計思路114

3.3.4井網優化設計步驟115

3.3.5井網優化布設方法115

3.3.6井網優化布設密度118

3.4監測井成井質量控制120

3.4.1施工質量要求120

3.4.2監測井驗收與資料歸檔121

3.4.3監測井維護與管理127

3.5施工安全管理128

3.5.1基本安全規定128

3.5.2施工安全措施128

3.5.3環境保護措施128

3.5.4孔內事故預防129

3.5.5鑽探施工應急預案129

第4章地下水採樣分析與質量控制131

4.1監測指標及頻率131

4.1.1監測指標131

4.1.2監測頻率139

4.2樣品檢測種類及採樣量140

4.2.1樣品檢測種類140

4.2.2採樣量141

4.3採樣工作流程143

4.3.1採樣設備與容器143

4.3.2測定地下水水位與井水深度145

4.3.3洗井146

4.3.4現場監測項目146

4.3.5地下水樣品採集147

4.3.6樣品保存、運輸、交接與貯存153

4.4監測項目分析156

4.4.1地下水監測項目選擇156

4.4.2監測項目分析方法157

4.4.3監測數據處理161

4.5分析測試質保與質控163

4.5.1質量保證163

4.5.2採樣質量控制163

4.5.3實驗室分析質量控制164

4.5.4原始記錄和監測報告的審核165

4.5.5實驗室間質量控制165

4.6採樣安全防護與應急處置165

第5章地下水環境質量評估166

5.1我國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體系166

5.1.1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框架166

5.1.2地下水質量分類及指標166

5.2地下水環境質量調查方法170

5.3地下水調查評估技術路線171

5.4地下水「雙源」173

5.4.1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173

5.4.2污染源173

5.5「雙源」重點調查對象篩選174

5.5.1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174

5.5.2重點污染源175

5.6初步調查177

5.6.1資料收集與分析177

5.6.2現場踏勘179

5.6.3人員訪談180

5.6.4初步調查工作計劃180

5.7詳細調查181

5.7.1制訂工作計劃181

5.7.2採樣布點181

5.8補充調查182

5.9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183

5.9.1單因子評價法183

5.9.2綜合指數法183

5.9.3模糊綜合評價法184

5.9.4灰色聚類法187

5.9.5水質指標分類法188

5.9.6熵權屬性識別評價法190

5.10成果報告編制192

5.11案例分析195

第6章地下水功能區與水源保護區劃分199

6.1地下水功能區劃分199

6.1.1劃分目的199

6.1.2劃分原則199

6.1.3水利部門的地下水功能區劃200

6.1.4自然資源部門的地下水功能區劃202

6.2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208

6.2.1劃分原則208

6.2.2資料收集209

6.2.3劃分方法209

6.2.4保護區劃分與定界213

6.3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劃定216

6.3.1前期準備216

6.3.2劃定原則217

6.3.3劃分方法217

6.3.4水源補給區劃定220

6.3.5技術成果編制大綱220

第7章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評估222

7.1地下水脆弱性概念及影響因素222

7.1.1地下水脆弱性概念222

7.1.2地下水脆弱性分類222

7.1.3地下水脆弱性影響因素223

7.2地下水脆弱性評估指標體系223

7.2.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223

7.2.2指標權重確定方法225

7.3地下水脆弱性評估方法228

7.3.1疊置指數法228

7.3.2統計法229

7.3.3過程模擬法229

7.3.4模糊數學法230

7.3.5其他方法230

7.3.6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方法對比232

7.4地下水脆弱性評估模型232

7.4.1GOD模型232

7.4.2Legrand模型233

7.4.3SINTACS模型233

7.4.4Vierhuff模型234

7.4.5岩溶水系統脆弱性評估方法234

7.5地下水脆弱性評估技術方法239

7.5.1資料收集239

7.5.2DRASTIC模型240

7.5.3PLEIK模型244

第8章地下水污染源荷載評估251

8.1地下水污染源荷載評估研究現狀251

8.2常見地下水污染源荷載評估方法252

8.2.1評分指數法252

8.2.2定量指數法259

8.2.3多源污染分析法262

8.2.4模糊層次分析法265

8.3評估方法差異性與適用性266

8.3.1尺度效應266

8.3.2解析精度267

8.3.3繁簡程度267

8.4地下水污染源荷載評估編圖方法267

第9章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評價268

9.1國內外健康風險評價研究現狀268

9.1.1國外研究現狀268

9.1.2國內研究現狀269

9.1.3存在問題270

9.2健康風險評價方法271

9.2.1數據收集和數據評估271

9.2.2危害識別278

9.2.3毒性評估279

9.2.4暴露評估287

9.2.5健康風險表徵294

9.2.6風險控制值的計算298

第10章地下水污染數值模擬301

10.1水文地質概念模型構建301

10.1.1明確目標301

10.1.2資料收集302

10.1.3評估區範圍確定304

10.1.4水文地質條件概化304

10.1.5污染特徵概化309

10.2地下水污染數值模型建立312

10.2.1建立(或選擇)合適的數學模型312

10.2.2建立數值模型313

10.3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318

10.3.1模擬場景設計與評估結果分析318

10.3.2不確定性分析319

10.3.3模型完善319

10.4案例分析319

10.4.1水文地質概念模型319

10.4.2地下水與溶質運移數值模型323

10.4.3情景設定325

10.4.4預測結果326

10.4.5風險分析327

第11章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328

11.1劃定意義328

11.2劃定目的328

11.3劃定原則329

11.4劃定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方法330

11.5劃定技術方法及模型構建331

11.5.1保護類區域劃定331

11.5.2管控類區域劃定332

11.5.3重點區邊界確定及管理要求335

11.5.4編制報告和圖件338

11.6不確定性分析341

第12章地下水污染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343

12.1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技

參考文獻

  1. 移至 公司簡介,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 移至 微專題 | 地下水 ,搜狐,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