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圩堡(笑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圩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圩堡》中國當代作家笑君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圩堡

光緒三年(1877年),唐定奎從福建帶武毅軍八營,馬步水雷各一梢,移住江陰,分左右兩軍在黃山之南紮營駐守。光緒九年(1883年)底,中法戰爭爆發。翌年五月,法國艦隊入侵我國領海,染指台灣。清政府急召力主抗法,且在家養病的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唐定奎以福建陸軍提督之名,親率右軍高章元四個營渡海入台,成為劉銘傳抗擊法軍保衛台灣的主力。八月首戰基隆告捷,剿滅法軍近四百人。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發戰爭結束後,劉銘傳受命為首任台灣巡撫。唐定奎因病請求開缺,仍舊回到江陰。光緒十三年(1887年),唐定奎在江陰病逝。

圩堡,是江淮地區特有的集居住和防衛功能於一體的地主莊園,也是清末江淮之間典型的民居建築群落。唐殿魁、唐定奎兄弟發跡後,唐家也逐漸成為富戶,唐氏兄弟五人,便分別選擇 「風水寶地」蓋起了三個圩子。即唐大房圩、三房圩、五房圩。

唐五房圩,是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時任福建陸路提督的唐定奎,因病辭職歸鄉後所建的。圩外三面是濠溝,占地二萬多平方米,原有房屋二百多間,現存轉心樓一座。

轉心樓,位於唐五房圩的中心位置,為兩層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呈方形,房子四面合圍,每面上下八間,共三十二間。正門朝東,門上有一塊石刻匾額,文曰:「紫氣東來」,據說是李鴻章親筆題寫的。經大門向右往裡走,可進入園內。也可向右走紅木樓梯,上二樓。二樓上懸掛着紅燈籠,蠟燭點亮後,似有「馬」在走動,故稱「走馬轉心樓」。

大巴車不知道轉過幾個彎,終於到達唐五房圩。可是,雨一直下着,根本沒有停下來的跡象。車停下了,大部分人都攜帶了雨傘,便毫不猶豫的下車了。我沒有傘,身上的衣服又穿得很少,連個帽子也未戴,怎麼辦呢?去,一定是一身濕透。不去,多少都是一個遺憾。

我是本縣人,早年間因工作關係,來過此地,卻沒有拜訪這一名勝古蹟。唐五房圩的歷史,還有轉心樓的大體情況,我也是基本知道的。但是,沒有親臨現場,沒有零距離的接觸,心中的體味是蒼白的。此刻,我就在它的身邊……

不考慮其他了,縱是冷風冷雨撲面,也應該去看看。於是,奪門下車,緊抱前胸,屏住呼吸,一鼓作氣地跑去了。

當跨過一座大門,進入一個院落,看到的是幾幢小平房。其後面,靠東吧,灰色的磚牆,黑色的瓦頂,一處方形的舊式建築。我知道,這就是轉心樓,想進去看一下,但只有一扇很小的門,一隊人堵在門前,正在聽導遊介紹,幾乎水泄不通。

雨,明顯的下得大了,我衣服的外面己濕。這是第一站,一天的活動才剛開始,若是在這裡被澆透,再……

進不去,也不能想得太多。立馬,我沿着牆根,向兩個方向跑去,看一眼方位,領略一下大致的概況。乘着身上的熱量還未隨風雨散去,一轉身,再一次的跑起來。不過,這是向回跑,跑回到大巴車上去了。

憑直覺,轉心樓己是孤樓,也不是那麼高大、雄偉。內部的勾連相遞,紅燈轉動如走馬似的景觀等,我也未能親眼一見。但是,設計之巧妙,思考之周密,建造之精細,己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了。

如今,連年維修,便收集安放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實物等資料。還對外開放,接待遊人參觀,己不止是告慰英靈了,恐怕還有更多更現實的意義吧。

大巴車又在風雨中前行,一個多小時後,到達了採風的第二站——小井莊。這原本是個極其普通的莊子,典型的農民聚積之地,因莊前有一口建於大清光緒二年的水井,故有此名。

然而,普通的莊子,普通的農民,卻做出了不普通的事。

時間回溯到1978年,一場百年未遇的大旱,使得窮困潦倒的農民,如同雪上加霜。9月15日晚,在黃花村的一間會議室里,區委書記湯茂林向二十餘名黨員傳達「省委六條」和「借地種麥」的決定,會上決定把土地分到每一戶農民手裡,每人三分地,一次分到位,稱之為「包產到戶」。

這件事,在那時是秘密的,誰要是說出去了,誰就得犯法,哪裡還有人敢明着干呢。然而,小井莊人,早就偷着幹起來了。

但是,「包產到戶」真的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大豐收。1979年,肥西縣雖然遭受了春旱秋澇等自然災害,全年糧食總產量仍達到3.77億公斤,比1978年增產了13.6%,向國家交售糧食1.27億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3倍,結束了長期吃國家返銷糧的歷史。

當時國家的糧食價格大概是1斤大米0.139元,到了1980年、1981年,1斤大米0.12元都賣不掉。因為糧食太多了,一些農民便把多餘的糧食拉到外地去賣,至此,農民從土地的禁錮中解放了出來。

小井莊與風陽縣小崗村一樣,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是值得我們敬重的人。

大巴車在小井莊的莊口停下了,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紀念館」。我知道,那裡記錄着小井莊的故事,那裡留下了祖祖輩輩農家人的足跡。今天,我們來到這裡,既要感悟曾經的艱難與敢為人先的精神,更得體味和分享當前的壯麗與幸福。

紀念館的斜對面,是一家酒店,名曰:紅旗大酒店。我駐足在酒店門外,即便風很大,雨還沒有完全停止,溫度比上午又降低了許多,凍得渾身直打顫,我依舊觀看了足足一分鐘。

紅旗,在這裡有什麼喻意嗎!轉念一想,無論是提醒,還是宣示,紅旗表達的都是正能量。再把目光移向紅旗大酒店的左側,沿着柏油路向縱深走去,一幢幢小樓,一排排綠樹,一條條巷道。整潔有序的街面,青翠欲滴的草坪,萬紫千紅的花園……在風雨中,顯得無比的清新與質樸,讓人感覺到特別的自然與和諧。

這是都市中的住宅小區嗎?不,錯了,這是純樸的農家,是新型的農村,是新時代的小井莊。

巧的是,中午的就餐就安排在紅旗大酒店。坐在酒店的大堂上,我的思緒卻飛了出去。我們從舊中國走向新中國,從瀕臨死亡走入新生,從水深火熱奔向富裕,引領我們前進的不就是紅旗嗎!

吃過中餐,雨漸止了。採風的下一站是劉銘傳故居,沒有休息,便繼續出發了。

劉銘傳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從肥西的這片熱土上,走向大江南北,走向海峽的對岸,身上的故事多而又多。他不僅是淮軍的重要將領,還是台灣的首任巡撫,更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英雄的故居就座落在大潛山下,一道壕溝圍着一群徽派風格的建築,可惜的是,早年間遭到了破壞英雄的遺骸也曾巔沛流離輾轉他鄉,幾乎無處可以安放。

而今,故居的主體建築得到了恢復,還建立了展覽館,供遊人參觀。同時,國家投入巨資修建了宏大的墓園,終於讓英雄得以長久的安眠,從此魂歸故里了。

從小井莊到劉銘傳故居,雖是鄉間道路,卻是縣域旅遊的環行幹線,平整、通暢。風雨包裹中的曠野,雖然有點冷瑟。但是,放眼望去,一片碧綠,清新得如同水墨丹青。田園、道路、房舍等點綴其間,在車窗外游離,就像是一部幻燈片似的,交替、連續地展現着新農村的美好與希望。還有,遠處的高鐵幹線、高架橋,縱橫交錯的向遠方延伸而去,又使得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着勃勃的生機。

車到劉銘傳故居時,雨還在下着,只是沒有上午那麼大,天空中如同密布着一層薄霧。氣溫卻又降低一些,最多只有攝氏十二三度了吧。我身上的衣服就好似鐵片一樣的冰冷,渾身一直在瑟瑟發抖。

[1]

作者簡介

笑君,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