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魯迅遷葬儀式上的講話(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魯迅遷葬儀式上的講話》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同志們,朋友們:

剛才巴金同志講到二十年前魯迅先生葬儀,和這次籌備遷墓的經過。我們要感謝上海市黨政領導上,以及文化界文藝界同志們對這一件大事的精心擘劃和大力支持。

今天在場的同志們中間,有不少是參加過二十年前的葬儀的,他們一定還記得,當時有好些進步的外國朋友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在英國法國,更不用說在蘇聯了,象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是一定要國葬的!二十年前,我們許多人,都懷着同樣的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必然要把魯迅墳墓改建為和他的崇高的人格相稱。現在這希望成為事實了!在魯迅逝世後二十年實現了!同志們,二十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我要說,我們這二十年的時間是又長又短的。今天在場的許多人回憶當年,宛如昨天,這是短的說法。但是,我們再想一想,二十年來,我們經歷了,我們的人民做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這國家,我們這社會,我們這上海,乃至我們自己,在這樣的驚天動地的大變革中,也產生了怎樣巨大、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在過去歷史上是要用一兩百年的時間來完成的。而我們只用了二十年,那麼,這二十年可以說是長的了!

我們再想一想,這二十年中,特別是最後七年,即解放以來,我們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是怎樣地迅速發展;這發展只可以用"飛躍"二字來形容,只可以用"日新月異"四個字來描寫。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躍進社會主義,好象今天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同志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奇蹟呢?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為我們有共產黨,這是因為我們有善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共產黨,我們有偉大的舵手,——毛澤東主席!

同志們,二十年前,誰也不敢預言,我們的這個偉大的理想,會這樣快就成為事實!魯迅生前,對於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是抱着堅定的信念的,然而,他也沒有想到會這樣快罷。同志們,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前進,但是,作為文化工作者,文藝工作者,作為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公民,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有沒有很好地盡了各人應盡的責任呢?有沒有很好地繼承魯迅精神,很好地發揚魯迅遺留下來的事業呢?我想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會自己滿足的。我們做了不少,但還很不夠!作為文化事業行政工作的一個負責人,我自己就是做得十分不夠的;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就是做得十二分不夠的!同志們,我們要做魯迅的好學生,就得更好地學習,學習他的戰鬥精神,學習他的對於革命事業、對於共產主義的無限忠誠,學習他的實事求是的治學、做事的作風,學習他的謙虛,學習他的培養新生力量、誨人不倦的精神!

二十年前,魯迅在《引玉集》的後記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同志們,我們國家,我們自己的前途,無限光明,魯迅的預言已經實現了。而文藝上的遺產(包括魯迅的全部著作)的保存、開拓和建設,在黨的領導下,也一定要實現。問題是遲早而已。這就要看我們努力得怎樣了。同志們,讓我們今天在魯迅墓前下個決心:我們將加倍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更踏實更精深的研究工作,來滿足人民的需要,改變文藝工作落後於現實的狀態。讓我們共同努力,發揮一切潛在力量,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下邁步前進![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