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地的密碼(王賀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地的密碼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土地的密碼》中國當代作家王賀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土地的密碼

01

魯爾虎山脈中段南側,冀、蒙、遼三省通衢之地,有一片168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片土地,名字怪怪的,音不響亮,義不明朗,叫着拗口聽着迷離。

相傳,土地上有一眼自流泉,泉水甘冽,清澈見底,一到春天,清泉中便孕育出兩種活潑的小蝌蚪,一種朱紅色,一種墨綠色,游在水中,靈動可愛。上善若水。水涵養的生命,讓人驚嘆惹人憐愛,慢慢地,在演變中,朱碌科的名字就流傳開了。

傳說歸傳說,然而,這片土地的別號卻異常光鮮,「義勇軍的搖籃,國歌發源地」,「中國雜糧之鄉」,你聽,哪一個不振聾發聵?現實的花蕾開在傳說的沃土上,怒放的聲音,隆隆作響。江南小鎮是水做的,北方小鎮敞開胸懷曬太陽,小橋流水太柔情,多水的江南,婉約不了有點粗獷的堅實和灑脫。

春來,從平坦的開闊地,到每一處坡坡嶺嶺,遍布山川的谷黍雜糧,為小鎮鋪開錦繡。夏日,雨露滋潤,日月朗照,眼見着植物一坡一嶺地拔節瘋長。秋天,淡淡白雲下,颯颯金風裡,成熟的五穀顆粒飽滿圓潤晶瑩。當炊煙升起,溫柔了鄉村,五穀雜糧的馨香,開始蕩漾迴旋升起,繼而盈滿一方山川,168平方公里的丘陵上,2.6萬百姓,坦坦然然裹在纏纏綿綿的煙火里,生生不息。

一蓑煙雨,縷縷艷陽,山水的豪邁和柔情,使這片土地透出少有的秀美和清新。清晨,在高亢的雞鳴中,小鎮披着霞光醒來,一線公路,穿鎮而過,如蟻的車輛,經小鎮檢閱,向東向西,漫向遠方。

02

從小鎮出街北上,田野漸緩成坡,阡陌之外,山巒起伏,群峰佼佼者,為岱王山,海拔800米,是小鎮最高峰。植被茂盛的岱王山,氣候適宜時節,登山攬勝,遊歷山間,賞奇花異卉,覓山珍樹果,徒步自然,風光旖旎,空氣清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岱王山腳下,巍峨一廟,廟裡供奉藥王。相傳昔有藥王居于山中,每日穿行溝谷,攀壁登岩,尋奇花異草,採擷入藥,醫人間百病。為紀念藥王,建廟並農曆四月初八立為廟會日。這讓我一下想到孫思邈,想到藥王對良醫診病方法的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但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畢竟與遼寧省建平縣朱碌科相去甚遠。

靠山小村取名「藥王廟」,人家十幾戶,散落在一棵橡樹前。古老的橡樹,年代久遠,無人知其生長年限,給這片土地添了另一層神秘色彩,人們除了近前輕輕撫摸,只有久久地深情仰望。舉目閱讀,靈魂穿過靈魂,不敢輕舉妄動。碩大的樹冠,蔭蔽着小村,皸裂的老木,滄桑嶙峋,真正的刀筆工夫,國畫色彩。粗壯的主幹,二三壯年不能合攏,稀疏的枝椏上,一縷縷紅色綢條兒在風中絮語。老樹,你是哪只青鳥銜來的夢?穿過萬道塵煙,選定岱王山,雲端拋下的一粒種子,在雷電中發芽青翠茁壯蒼老又長生不老,歲歲年年,用點點新綠把幸福安康聲聲召喚。昔日藥王隱身去,眼前古木尚爭春。藥王廟,橡子樹,這岱王山下兩朵盛開的圖騰之花,讓小村人頂禮膜拜,登臨者趨身近前,拜謁藥王廟,敬仰橡子樹,但願人長久,虔誠祈平安。

進山,杏林為主。「紅杏枝頭春意鬧」,紅杏綻放時節,滿眼杏花紅,山邊小村裹在盎然的春意里,彤雲漫捲,小村如立雲端,如夢如幻。落英繽紛結杏子,好看的杏葉連成片,遠望蓊蓊鬱郁,近前疏密有致。杏林中,間雜幾株高聳的槐樹,高槐與矮杏俯仰生姿。林間小徑,人影散亂,行人頭頂,喜鵲俏立枝頭,喳喳的叫聲穿林越谷。

踏小徑,向高峰,林間靜寂,陣陣松濤。身邊,灌木叢生,紫荊簇簇,丁香叢叢,腳下,百草繁茂,郁郁青青,野花紛繁,星星點點。山勢陡險處,風聲鶴唳,怪石嶙峋。碎石堆積處,幽谷石縫間,當地人曾拾得斷箭殘戟,更有現代斑斑銹跡的殘槍彈殼等器物。是否,山風陣陣松濤聲聲,就是一浪又一浪洶湧的喊殺聲幻化而成?雨打風吹,昔日瀰漫的戰火硝煙已退,仰望頭頂,長煙一空,遼遠的天空一片碧藍,白雲悠悠。深山幽谷,聲聲迴蕩清脆的鳥鳴,蒼山如海,山山相連,極目遠眺,山本無絕頂,頂峰在峰外。

03

多年前,我踏上小鎮,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街上。

一條小街,橫貫東西,兩側青瓦飛檐,雨打青石,泠泠作響,小街在雨中空濛鮮亮。偶有赤足坦蕩橫過小街的老者,一聲招呼,踏進泥濘的窄巷。也有打傘走在青石上的少女,腳步輕輕,倏爾飄向小街盡頭,灑下清凌凌的笑,像檐上濺落的水聲。雨打青石的記憶,多年後,水濛濛,四季不散。

小街兩側,店鋪林立,多處青瓦矮屋,裸露着小鎮古樸的容顏。冬日,昏黃的陽光斜射過來,給小街打上特有的色彩。插滿一串串冰糖葫蘆的秫秸靶子從肩上卸下,人袖手縮在路邊。放上芝麻板糖的小方凳臨街獨立着,人躲在門板後,從門縫不住地向外窺望。剃頭鋪,小飯館,褪了色的白色紅色的幌子,在少有的白色班車駛過帶來的風裡,強打精神招招手。

唯有檐下棋叟,不蔽風日,是小鎮的晴雨表。棋叟酣戰,神定時,屏氣凝音,四圍寂然,半晌無語。爭論里,高音處叱咤風雲,低語者絮絮不止。典型的二重唱,有主唱有襯腔。爭論聲,爭論聲,爭論聲聲中,棋子砰然落定,響聲飛濺,輸家怔怔然。一局畢,起身舒活筋骨,爽朗的嘯音穿街而過。

每至黃昏,暮色蒼茫中,常見兩三青衫女子,神色平靜,從小街無語走過。剃度。布履。一襲青衫,飄然而去。雨季,小鎮濕漉漉,翠生生。雨滴從檐上滾落,擲地有聲。青石板,板石青,雨打青石水靈靈。

小街東高西低,人家屋檐下不規則的青石鋪就,街面多處裸露着泥土砂石。雨水在石縫間灌滿後,淙淙流淌,至小街西側,兩棵青石雕龍旗杆高高舉起,旗杆起處,現一寺院,石碑題名彌陀寺。寺門兩側,鐘鼓二樓高懸,雨後的青色飛檐,玲瓏又凝重,寺牆高聳,寺門緊鎖,難見寺內殿宇,遒勁蒼老的古松,越過圍牆,滄桑着不老的歲月,蔥鬱着寺內寺空靈的時光。歲月像石縫間的流水,在真真切切中,流向渺遠,青石小街,街兩側的青瓦飛檐,只能到記憶里追尋。

當街道被青黑色的柏油路面取代後,低矮的屋舍漸行漸遠,明月小樓,如詩如畫。小街熙熙攘攘,喧囂的鬧市,紅塵滾滾,靜靜的彌陀寺沉寂街心。「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只有寺門醒目的對聯,清高地追逐過往行人,只有掩不住的晨鐘暮鼓,透過濃郁的樹叢飛向雲水間。

朱碌科彌陀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是建平域內最早的廟宇之一,民國二十年(1932年)編纂的《建平縣誌》載:「彌陀寺在縣治南朱碌科鎮,為前代古剎,祀關帝,廟並咸豐九年重修,施捨香火地畝善姓碑石及道光六年匾額。」

寺外青色石質旗杆,高十餘米,左右各一,巍然聳立。兩座石獅,匍匐在寺門兩側,威武壯嚴。殿前古松,鐵干虬枝,蒼翠陰鬱。

殿宇四層,蔚為狀觀。第一層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分別為鐘樓和鼓樓,鼓樓西側為火神殿。第二層關老爺殿,並塑有關平、周倉神像,關公兩匹坐騎立於門外。老爺殿西是護法堂,祀奉着長仙與龍王。第三層大雄寶殿,正位是如來佛,藥師佛、韋馱菩薩、伽蘭菩薩,十八羅漢分列兩側。廊柱上懸一聯作,藍底金字篆書,「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第四層娘娘殿,供奉着雲霄、碧霄、瓊霄娘娘。殿內東牆彩繪精美絕倫的壁畫。娘娘殿西側為地藏菩薩,東為文殊、普賢二菩薩。護法堂前兩塊完整的石碑,是彌陀寺舊存,記載着捐助者芳名。

鬧市喧囂,彌陀寺端坐一隅,靜聽花開花落,悠然流雲漫捲,無悲無喜。初一十五悠遠的鐘鳴,提醒着它的存在,更多時候,似乎淡出人們視線。然而,每當廟會臨近,滾滾紅塵里的芸芸眾生,被寺廟裊裊香煙和經聲佛號氤氳成朵朵蓮花,靜如清水蓮池的彌陀寺,紅男綠女,出淤泥潔身綻放,又是另一番景象。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廟會前後,方圓百里,商賈雲集,街道兩側,攤鋪林立。遊客頂着炎炎烈日,摩肩接踵,半晌不能移步,但聞話語嚶嚶,只見人頭攢動。廟會藉助祭祀,溶娛樂、美食、購物於一體。廟會前後,乾坤顛倒,晝夜不分。放煙花,扭秧歌,唱大戲,一輪又一輪的渲染,氣氛不斷推向高潮。白晝的餘熱尚未散盡,入夜,彌陀寺前,通明的燈火映亮小鎮,信男善女源源不斷,焚香燃紙,合掌祈禱,俯首叩拜。香煙繚繞,漫向空際,寺內鳴鐘擊磬,餘音播向邈遠。

後來,街面越來越窄了。在人和路組成的風景中,人裝點了路,路方便了人。沒有人的路是寂寞的,沒有路的人是迷茫的。可是嘈雜擠占了路,路就有了另一種寂寞,於是公路只好避開小街。路是留下了還是走了呢?年輕人說路真走了只把影兒留下了,有把年紀的則說路把魂兒留下了走的只是身形,精氣神兒在着呢!

年輕人站在路的起點上,回頭是空白,自然願意往前奔。老者在路上走過的時日長,存下許多念想,回頭才更豐富。

上世紀90年代,鎮政府也從小街北遷,於是就有了新街。彌陀寺前隔道相望的農貿市場也遷出西移,漸漸地小街就稱為南街,南街也稱作老街。其實新和老並沒有什麼好與不好。新意味着空白,也預示着創造;老意味着厚重,只要不停滯,老也是新。

遷出的鎮政府緊靠拓寬的315省道北側,漸漸地新街東西一字拉開,簇新的建築,如一朵朵帶露的朝陽之花,明艷地裝點在公路兩側。

小鎮邁開步履朝前走。

04

我走在小鎮的街頭。

梁宏達先生,著名媒體評論人,2015年6月第3期的《老梁觀世界》里有言:「遼寧省內的一些學者公布了一些非常珍貴的歷史史料,這些史料清晰地證明了,聶耳寫的《義勇軍進行曲》,起點源自遼寧省建平縣朱碌科鎮。」

我站立的地方,土地滾燙,顆顆土粒掀起的熱浪,一次又一次將我掀倒。我腳下的這片熱土,激揚的歌聲英勇悲壯,那是義勇軍前進的腳步,是中華民族不屈的吶喊。俯身傾聽,土粒激揚的聲音,在血液中奔涌升騰。

「起來!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們的頭顱何用?拿起刀槍,攜手並肩,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向前沖!用我們的身軀築起長城。前進啊!前進!前進!豁出命來向前沖。殺!殺!殺!」

你聽,與今天的《義勇軍進行曲》何其相像?是不是,鐵骨錚錚的誓言,讓詞曲作者田漢、聶耳深深受了影響?

這是「第一支東北抗日義勇軍」高鵬振隊伍的誓詞,這支隊伍,「保衛家鄉當義勇,輕騎縱馬戰遼西」,火焰圖案的三角大旗,點燃了遼西抗日的烽火,旗幟上「興中滅日」的大字,是圓睜的怒目,是閃着寒光的利劍。這旗幟,喚醒了多少熱血衷腸?

旌旗獵獵,樓蘭在望,英雄兒女,抗日救亡。我站在朱碌科這片土地上,站在朱碌科鎮中心廣場,站在「聶耳慰問義勇軍舊址」旁,義勇軍三個字在我心中洶湧激盪。這裡是「義勇軍的搖籃」,這裡是「國歌發源地」,面對醒目的宣傳標語,我靜靜地佇立,火熱的胸膛,熱血奔涌。就在我所在的位置,2015年2月初,省委黨校、遼寧社會科學院、東北大學和遼寧大學的專家,前來論證。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遼寧省委黨校教授王建學說:「建平縣朱碌科的『聶耳慰問義勇軍舊址』十分特殊,是一處重要的獨有文化資源,聶耳《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相比其他地方,朱碌科更加重要。」

東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正鴻認為:「朱碌科是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過程中的重要元素。」

朱慶瀾將軍的回憶錄里記載着聶耳到朱碌科慰問義勇軍的記錄:1933年2月22日,時任救國會軍事部長兼東北義勇軍第二軍團總指揮的王化一,受救國會、後援會之託,組織慰問團赴熱河慰問,6輛卡車載運彈藥、宣傳隊及隨行人員從承德出發直奔朱碌科。慰問團的80多個成員中,有上海的胡筠莊、穆藕初等銀行界人士,有張慧沖所率領的「前敵攝影隊」,還有青年音樂家聶耳。

建平縣黨史專家胡廣志說:「穿鎮而過的公路是一條戰略要道,南邊就是努魯兒虎山,公路連着的就是努魯兒虎山脈唯一的山口,那片地方是『熱河抗戰』的主戰場之一。不僅東北義勇軍在這兒戰鬥過,張學良也曾派出東北軍在此阻擊過日本侵略者。當年,義勇軍第二軍團指揮部就設在朱碌科,義勇軍戰士休整的主要基地也是這裡。 」

「1932年10月,東北軍萬福麟部的三十旅進駐凌源和葉柏壽(建平縣城),三十旅的團長黃永和就駐守在朱碌科。抗日義勇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也設在朱碌科,當時這裡崗哨林立,士兵多數穿着灰色的土布軍裝,但有很多義勇軍也穿着老百姓的服裝,他們經常喊着『打日本、殺日本、不當亡國奴』的口號。」

我站在「聶耳慰問義勇軍舊址」的廣場上,歷史仿佛在眼前重現:1933年初,日本加速侵占我國,向熱河、華北等地進攻,全國各地的愛國組織紛紛成立慰勞會,募集大批物品和現金以慰問前線。1933年2月熱河抗戰最為激烈的時候,聶耳隨慰問團來到了朱碌科,慰問駐守在這裡的東北抗日義勇軍騎兵部隊。1934年,朱慶瀾將軍出資贊助拍攝了電影《風雲兒女》,藝術地再現東北義勇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一首英勇不屈拚死抗戰的歌曲從此誕生,「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是的,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矮倭的魔爪曾在這裡狂舞,窮寇的鐵蹄曾在這裡踐踏。大江南北,救國救亡,不屈的勇士曾在這裡浴血,英雄的兒女曾在這裡拼殺。這就是朱碌科!義勇軍的號角從這裡吹響,奮進的國歌從這裡源起。這就是朱碌科!這裡有義勇軍躍進的身影,這裡升起高亢的國歌聲。英勇不屈勇往直前,是對這片血祭的土地至善的禮讚至美的激勵。

05

小鎮是光榮的。

朱碌科,老街與新街珠連璧合,同一條路,分得開又分不開,是影子和人,是靈魂和形體。南面的老街,有彌陀寺守望,古韻依存,北面的新街,沿新的315省道東西拉開。

西出老街與315省道匯合,熱鬧的三角地帶,「朱碌科,義勇軍的搖籃,國歌發源地」,奪目的標語配合着巨幅宣傳畫,令南來北往的人在驚詫欽羨里,油然心生敬意。國歌,一個民族的最強音,當高亢的號角響起,誰的初心能不被喚醒?

光榮的小鎮有着古老的歷史。

從小鎮中心東行數里,一條河,由北向南穿林而去。林間的河水我記得,林是楊柳林,林幽靜,水在林間穿行,清清亮亮行走有聲。那河,儘管現在不見了蹤影,那林間的水,依然在我眼前閃着清亮的波光。河是水泉河,村是小鎮所轄的水泉村。水泉河東岸有片城子地,1977年,平平靜靜的一天,平平靜靜的城子地,平平靜靜地發現了「朱碌科水泉文化遺址」,遺址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遣址。城子地見證了小鎮的歷史,小鎮被向前推進了4000年。歷史告訴說,早在4000年左右,這片土地上,開始有了小鎮人的足跡,磨石為具,刀耕火種,人間煙火,生生不息。悠久的歷史,孕育着小鎮,厚重的底蘊,豐盈着一方。

土地忠實堅守大智不言,所有的變遷,所有的苦痛和快樂,所有的秘密,滄桑而不老的土地深知。這些,遊走的風不知道,飄浮的雲更不知道。候鳥街着時光飛來飛去,人們深情膜拜土地,熱愛土地,敬仰土地,忠實於腳下的土地,就找到了打開秘密之門的金鑰匙。這一切,小鎮懂得。

土地是一卷豐厚的歷史,所有的故事都一頁頁記錄在土層中,光影變幻,光陰一瞬間。蒼翠的岱王山作背景,古老的橡樹佑護着一方鄉民,彌陀寺悠遠的鐘鳴聲雄渾蒼勁,《義勇軍進行曲》豪邁嘹亮。漫步自然,秀美的山林風光,讓我探訪清新淳樸,朝暉夕陰,隱約的晨鐘暮鼓,讓我沐浴徐徐而來的佛光,俯身傾聽,土粒激揚的聲音,讓我的血液奔涌升騰。

藍天清水一般一塵不染,澄澈的天空里,相隔不遠,鮮紅兩點,像跳動的火苗,那裡是鎮上的中學和小學。春風正好,鮮紅的國旗在藍天下有力飄揚,生命的搖籃,正滿懷溫情孕育新鮮的希望。我看見,春天的幼苗破土而出,原野一派青碧,放眼望去,生命蓬蓬勃勃,側耳聆聽,茁壯的生命在歷史的沃土上拔節攀升。

美麗的小鎮,如一朵艷麗的鄉野之花,在遼西丘陵上妖嬈綻放。

06

新興的街市,是青春的臉龐,容貌俊秀,不施粉黛,清水芙蓉,本色展露着蓬勃的朝氣。

我邊走邊想,為什么小鎮能以雜糧起步又以雜糧立足?

豐腴的母親生養了一幫個性鮮明的孩子,小鎮盛產五穀雜糧。谷黍豆類偏愛這片土地。愛她的地勢,愛她的土層,愛她的日照,愛她的水肥,愛她的經營,骨子裡的愛,是兒女對母親的深情。飄香的土地上,黃燦燦熱騰騰可口筋道的朱碌科大黃米紅豆年糕,不知吊起了多少人的胃口,薄如紗香噴噴吃了贊口不絕的朱碌科干豆腐,不知讓多少人遙想山鄉。是小鎮人靈巧?又不僅僅是,原料才是王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有好米,再加技藝,才成就了「巧婦」。「八里香」,一個眾口生津的名字,多淳樸多親和!山野的風拍打着筋骨,丘陵的雨水滋養着靈魂,她是一個靈性十足氣質獨具的村姑,拂一下耳鬢的露水,輕盈盈從田野邁步,走出山鄉,走進鬧市,驚艷了都城。八里香小米是自豪的,清乾隆年間曾貢奉京師。

穿鎮而過的公路,如一條飛舞的飄帶,舞動着小鎮人的夢想。

五穀雜糧,就地取材;交通便利,得天獨厚。當初,瞄準這些優勢,鎮政府規劃雜糧市場,創建雜糧產業園區。從種植到收購,從加工到銷售,品種繁多的綠色無公害雜糧,從這片土地上列隊起步,挽手含笑奔向八方。不能不說,決策者的頭腦是聰慧的。今天,素有「中國雜糧之鄉」美譽的小鎮,已發展成為東北地區有重要影響的雜糧專業批發市場。山鄉走出的有機雜糧,遊歷廣遠,腳步遍及大江南北,而且遠赴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315省道上車輪滾滾,滾滾車輪載着小鎮的名字,飛向遠方。

我駐足在朱碌科街道上,眼前是一家米業有限公司。

臨街一字排開的四層辦公樓房清新壯麗。這裡原是朱碌科糧庫所在地,一座座碩大的糧倉,一經修繕和美化,銀灰色的圓錐形倉頂和潔白的圓柱形糧囤主體,褪去蒼桑,容光煥發。這些內涵豐厚的智者,從缺衣少食的年代走來,雨打風吹愈發沉穩。靠近街道一面,幾座糧倉的主體上,彩繪寫意藍天,空中雲朵淡淡,田野里金黃的谷穗沉甸甸,望一眼,你一準會陶醉于山鄉之美當中。藍天白雲間,藝術字美觀醒目:「朱碌科雜糧,有機健康」。院裡,新上的糧食烘乾設備,體格健壯身形龐大,雄糾糾越出圍牆傲視雲天。

小鎮人實在。實在是做人之本,就像莊稼,根扎進土裡,扎得深,抓得牢,秧苗才茁壯。公司法人李懷志,一面肩負朱碌科鎮北老爺廟村村長職責,一面經營雜糧產業。「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大凡能把事業做強做大之人,絕不張揚和強勢,他們深信,謙遜做人別人才能真心待見,誠信踏實才會贏得更多人信任。萬擔米承載國家興旺,半粒糧擔負一諾干金,這是李懷志做人做生意的準則。

懷志米業的營業範圍,包括小雜糧收購、加工、預包裝兼散裝食品批發。經營設備,有國內先進的小米加工流水線2條、大黃米加工流水線2條、蕎麥米加工流水線6條、高梁米加工流水線1條、豆類篩選工藝流水線1條。線下設立大連、青島、長春、鄭州等多個銷售部。隨着用戶的逐漸增多,鎮政府東側原有的米業加工場所,已遠遠不能滿足作業需求和致富創業的雄心,在政府扶持下,2017年易地開發,產業規模日益擴大。百度得知,早在2007年,懷志米業註冊資金已達一干萬。

機會總是鍾情於那些踏實做事的人,乍暖還寒時候綻放的迎春花,不會躲避第一縷春風的吹拂,不會錯失第一抹春陽的朗照。一步一個腳印,腳步才踏實,步子才穩健。

我沿路前行。小鎮新街從西到東,綿延數里,一派繁華。

簇新的建築,一座緊挨一座,以二層小樓居多,一色的金色琉璃瓦頂,潔白的瓷磚牆體,有如一顆顆明潔的珍珠,規整地排向遠處。街道兩側店鋪,令人眼花瞭亂,五金建材,農具加工,副食品超市,賓館酒店,服裝店,移動通訊,百姓藥房KTV歌廳,一塊塊招牌晃人眼目。

糧食加工網點多在新街東段。走在繁華的小鎮上,眾多的雜糧加工廠讓我目不暇接,源豐米業、金髮米業、日豐雜糧、洪傑米業、懷志米業、邱源米業……你若靠近,能清楚地聽到裡面的機器聲。磨米磨麵的聲音,精選豆類的聲音,像急促的腳步,像浩蕩的春雨,像奔涌的大河,那聲音,是小鎮最優美最動情的歌唱。

夕陽落山後,小鎮的夜晚,燈火通明,地上的燈光與天上的星光輝映着,遠遠望去,新興的小鎮,像碧藍的天幕里晶瑩的星辰,點綴着寥廓天宇,映射出華美的光芒。

百度說:朱碌科,是蒙語,意為「中心」,曾是喀喇沁右翼蒙古族的聚居區,建平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小鎮,夢幻又清亮。也許,一個名兒,安放着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座山,青翠着一首動人的歌謠,一方寺,閃爍着一抹慈憫的古韻佛光,一支歌,激盪着一顆火熱的衷腸,一抔土,深藏着一組鮮為人知的密碼,一條路,妖嬈着一簇炫目的陽光。

中國神話里,女媧用泥土造人,我不信神話,但我相信人是泥土做的。人離不開土地,被土地餵養着,承載着,和土地臍帶相連。我觸摸着這片土地,輕吻她,我聞到了土地的味道。 [1]

作者簡介

王賀嶺,筆名潤物無聲,遼寧建平人,中國散文詩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