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豐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豐腴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一種風格。「豐腴」一詞,本指豐厚、豐富、豐滿之意,在書法美學中,主要指筆墨飽滿、圓熟潤美,引申到詩歌創作中,主要指作品的內容豐富細膩,品味不盡。但僅有豐腴是不夠的,只有將「豐腴」和「清癯」結合起來、相反相成,才體現中國古代詩歌及藝術美學的辯證法。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1037—1101)用「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的詩歌藝術特色,並給予了至高的評價,意思是說,陶淵明的詩歌在質樸中蘊含了華美,看起來清瘦而實際上內容豐富。

引例1

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蘇軾語,見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我對於詩人,沒有特別喜歡的,唯獨喜歡陶淵明的詩。陶淵明所作的詩數量不多,然而,他的詩在質樸中蘊含了華美,看起來清瘦而實際上內容豐富,從曹操、劉楨、鮑照、謝靈運,到李白、杜甫等詩人都趕不上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