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圖謀不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謀不軌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圖謀不軌 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圖謀不軌"的意思是謀劃不法叛逆的事;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圖謀不軌 [1]

拼音 tú móu bù guǐ

近義詞 心懷叵測包藏禍心作奸犯科違法亂紀

反義詞 循規蹈矩安分守己

注音字母 ㄊㄨˊ ㄇㄡˊ ㄅㄨˋ ㄍㄨㄟˇ

成語出處 《晉書·王彬傳》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休未至,林欲入宮,圖為不軌,召百官會議,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圖謀不軌"。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吳主孫權死後,年僅十歲的幼子孫亮繼位,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共同輔政,偏將軍孫綝密謀害死滕胤、朱異等朝廷重臣,升任為侍中武衛將軍(掌管內外一切軍務),勢力逐漸增強,利用權勢,胡作非為,引起朝廷上下一致怨恨。

孫亮長大後,親自過問政事。因為孫綝專橫放縱,孫亮決定除掉他,就與公主孫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商議,要誅殺孫綝,不料走漏了消息。孫綝得知後,連夜帶兵包圍了皇宮擒拿全尚,又派孫恩在蒼龍門外殺死劉承,並把孫亮廢為會稽王,迎立琅琊王孫休為皇帝。宗正孫楷攜帶文書前去迎接孫休。

孫休還沒有到建業,孫綝就想進入宮室,圖謀不軌,召集群臣議論,大臣們不敢說什麼,只是唯唯諾諾,只有虞翻的兒子虞汜對他說:"如今迎接琅琊王的隊伍還沒有到,你就想進入宮內,這樣的話,恐怕會謠言四起,老百姓就會迷感不解,這不是忠孝之道啊。"孫綝聽了很不高興,但終究不敢造次,帶領兵士千人親自去迎接孫休。

孫休登帝位後,孫綝升為丞相,其弟孫據、孫恩等也都封侯,一門五候,大權在握,然而孫休坐穩江山後,便設法來對付孫綝一家。

成語寓意

孫綝權傾內外,待起兵後更是肄無忌憚。面對這樣一個人物,虞汜卻敢於當面對孫綝圖謀不軌提出建議,從而讓孫休登上帝位。從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些圖謀不軌者的人善於隱藏其真實意圖,本意是要獨占鰲頭,卻常常甘願暫居第二。他們下手害人的最佳時機是人人都看不見他們張弓搭箭的時候,人們就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小心識破其陷阱。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圖謀不軌"這個成語一般作謂語、定語;其中的"軌"不作"規";含貶義;謀劃不法叛逆的事。

運用示例 唐·魏徵等《隋書·庶人楊秀傳》:"苞藏凶恩, 圖謀不軌,逆臣之跡也。"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若圖謀不軌,禍必喪生。"

清·俞萬春《蕩寇志》:"該犯與梁山渠魁宋江交通往來,欲為內應,圖謀不軌。"

作家·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已經有人把他告下,告他神道設教,圖謀不軌。"

成語辨析

圖謀不軌-心懷叵測--包藏禍心

"心懷叵測"的意思是心裡藏着難以測度的惡意。"圖謀不軌"與"心懷叵測"都有搞陰謀詭計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含意不同。"圖謀不軌"偏重在陰謀幹壞事,語意較重;"心懷叵測"偏重在心存壞主意,語意較輕。"圖謀不軌"多表示策劃犯法的大事情;"心懷叵測"多形容用心險惡。二是用法不同。"心懷叵測"常用作狀語,"圖謀不軌"一般不能作狀語。

"包藏禍心"即指心中懷着害人的惡意。"圖謀不軌"和"包藏禍心"均有謀劃幹壞事之意,區別在於:"圖謀不軌"所乾的是"不軌"之事,即法令所不允許的活動;而"包藏禍心"是指所想的是禍害人的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