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民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民區前身為歸綏市回民自治區,成立於1950年12月19日,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城區。回民區位於呼和浩特市城區西北部,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共有回、蒙古、漢、滿等23個民族,是一個回族聚居區。轄7個街道、1個鎮。2012年回民區總人口40萬,其中回族人口兩萬餘人。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歷史沿革

舜時,今回民區與呼和浩特其他地區稱「并州徼外」,當時為葷粥族所居地。

夏、商、周時,今呼和浩特地區或稱「并州徼外」、或稱「冀州徼外」。從公元前21世紀起,今回民區及呼和浩特其他地區就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地。

約公元前300年,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征服居於今呼和浩特地區的少數民族「林胡」和「樓煩」,在陰山(大青山)山脈南麓設置雲中郡(今托克托縣古城村),今回民區屬雲中郡領地。趙武靈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沿陰山南麓築長城。今回民區沿大青山部分鄉村仍有趙長城遺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其疆域內設36個郡,原趙國的雲中郡仍為一郡,管理今呼和浩特大部地區,今回民區屬雲中郡轄地。

西漢初承襲秦制,今呼和浩特部分地區仍稱雲中郡,今回民區屬之。

秦漢之時,居於漠北的匈奴族發展壯大起來,今呼和浩特地區(含今回民區)成為漢王朝與匈奴政權必爭之地。

東漢末年,鮮卑的拓拔部占據今呼和浩特地區,後拓拔部建立北魏,又建盛樂都城(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今回民區屬盛樂城管轄。後,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將盛樂都城安置歸順於魏的敕勒族,故今呼和浩特地區有「敕勒川」之稱,今回民區就在敕勒川地界內。

到公元6世紀中期,今呼和浩特地區曾是突厥族居地,因北有白道口(今回民區境內),故今呼和浩特地區在隋朝時稱「白道川」。隋朝建立初,打敗突厥,在今呼和浩特地區設榆林關總管府,不久又改為雲州總管府。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雲州為定襄郡,今回民區為定襄郡所轄地。

唐代,唐王朝先後在今呼和浩特地區設雲中都護府,又稱單于都護府,後又改置為東受降城,今回民區為其屬地。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強盛後占據今呼和浩特地區,於遼天祿元年(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設置豐州(城址今白塔村北),今回民區為豐州屬地,屬雲中州西京道(治所在今山西大同)管轄。

金太祖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國,金代沿襲遼制,改西京道為西京路,今呼和浩特地區仍稱豐州,後,金國將豐州改稱天德總管府,今回民區屬之。

元王朝建立後,沿用金制,今呼和浩特地區仍稱西京路豐州,隸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今回民區為豐州轄區。

明王朝建立初,為防北元政權,改郡州縣制,在長城以北設置五衛,今回民區屬豐州衛屬地。明朝永樂年間,其統治勢力南遷。明正統年間,放棄長城以北軍事設置,使當時稱為「豐州灘」的今呼和浩特地區成為蒙古土默特部駐牧地,所以今呼和浩特地區就有「土默川」之稱,今回民區為土默川之中的一部分。後來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王於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被封為順義王。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阿勒坦汗之妻三娘子在今呼和浩特玉泉區修建城池,時稱「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城垣建成,明王朝賜名「歸化城」。今回民區為歸化城屬地。

明末清初,今呼和浩特地區成為女真部建立的後金和居於漠南蒙古頭領察哈爾部林丹汗爭奪的西北部戰略要地。明思宗崇禎七年、後金太宗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後金統一內蒙古各部,林丹汗死,為加強對今呼和浩特地區的管理,把居於今呼和浩特地區的土默特部分為左右兩翼,設左右翼都統管理,今回民區為左翼轄地。清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順治帝取代明朝的統治。為加強對歸化城的管理,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王朝命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歸化城,專管歸化城都統、副都統及訓練官民等事。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將第六女(大排行為六,實為四公主)和碩恪靖公主下嫁給蒙古喀爾喀部土謝圖汗之子敦多布多爾濟,公主初居於清水河,後移住歸化城,此後又移居歸化城北5公里建的一座仿皇宅御花園格局建築的公主府內。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王朝將歸化城軍政、民政分設,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只管蒙古族民政和軍事,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專管民政,對漢、回等民族進行管理,隸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歸化城理事同知改屬山西朔平府管轄。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王朝為加固北方防務,議定在原歸化城東北5里許築一座新城,作為八旗兵駐防之所。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六月初八,綏遠城竣工。歷時2年零4個月。綏遠城建成後,被稱為「新城」或「滿洲城」,歸化城被稱為「舊城」。綏遠城建成後,為保證滿洲八旗兵之軍餉,增設綏遠城理事同知,又稱綏遠城理事同知廳、綏遠城糧餉同知廳、糧餉府(又稱二府衙門)、綏遠城廳。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在歸化城設歸綏道,初稱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兵備道,後改稱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其職權為總理旗民蒙古事務,隸屬山西巡撫,管轄歸化、綏遠、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薩拉齊六廳(除綏遠城廳外,歸、托、和、清、薩各廳又稱口外五廳),監督各廳稅務,處理旗(滿族)、民(漢族)、蒙古族之間的交涉,刑訟事務,這是今呼和浩特地區旗、道、廳並立之始,今回民區屬歸化廳管轄範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月,中華民國政府委派人員入歸綏接管,沿襲清王朝旗、道、廳制。5月,變更建制,廢除道、廳,設立旗、縣,改歸綏道為觀察使公署。歸化廳改稱歸化縣。

民國2年(公元1913年),撤銷歸綏道觀察使。同年,撤銷新城的糧餉理事同知廳(原綏遠糧餉廳),將原職權歸于歸化縣,並將綏遠、歸化新舊二城正式合併稱歸綏縣。

民國3年(公元1914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批准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4年(公元1915年),中華民國政府下令在行政區與縣之間新設綏遠道,管轄行政區內的8個縣。同年7月1日,廢除綏遠道,道尹公署改為綏遠民政廳,恢復都統,下設軍政、民政廳建制,同年9月,改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公署為綏遠省臨時區政府,實行行省制。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1月1日,綏遠省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下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四廳。同年,改省轄縣知事為縣長,並將歸綏縣定為省會(一級縣),全縣下設4個區,其時,今回民區在第一區所轄範圍內。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軍侵占歸綏。同年10月27日,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在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下成立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同日,將原綏遠省省會歸綏城區改稱厚和豪特市。民國27年(公元1938年)1月10日,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將歸綏縣改稱巴彥縣;同年8月1日,撤銷巴彥縣,與市區合併,通稱厚和特別市。民國28年(公元1939年)9月1日,取消「特別」二字,更名為厚和市。日偽政權在厚和市城區設6個鎮,舊城設4個鎮,今回民區在第四鎮範圍內。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2日,國民黨傅作義部進駐歸綏,綏遠省政府駐新城將軍衙署,行使管轄綏遠省職權,將厚和市改稱為歸綏市,恢復歸綏縣,與市割界分治。當時歸綏市市區原6個鎮改為6個區,舊城有4個區,今回民區為第一區範圍內。各區設區公所,是歸綏市派出機構。第一區公所設在馬蓮灘的可藍召(今回民區新民街回族小學)內。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1月28日,中國共產黨重新組建歸綏縣委和縣政府。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9月19日,綏遠和平起義。綏遠和平解放後沿用原建置,歸綏市區仍設6個區,今回民區在第一區境內。1950年2月7日,根據「九一九」和平起義條例,將起義後的歸綏縣與解放區共產黨領導的歸綏縣合併,各區和鄉村仍保留保甲制度。

1950年1月20日,和平解放後的歸綏市人民政府成立,原舊政府機構基本沒變,城區仍設6個區,下設6個區公所,都是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同年12月19日,經綏遠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歸綏市聚居於舊城東北角的回民住區,劃為回民自治區並建立歸綏市回民自治區人民政府,轄25個閭、100個居民小組。

1951年,歸綏市人民政府《政字第五號文件》決定全市設4個區。同年,回民自治區撤銷閭組,改建為6個居民委員會。

1953年10月,經綏遠省人民政府批准,歸綏市人民政府將回民自治區區劃調整,並增設呂祖廟街居民委員會。

1954年3月6日,綏遠省、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合併,撤銷綏遠省建置,原綏遠省轄區統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同月,中共中央蒙綏分局改稱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1955年7月1日,改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同年4月25日,歸綏市改稱呼和浩特市。

1956年9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改變呼和浩特市行政區劃,撤銷慶凱區,其所轄5個居民委員會劃歸回民自治區,同時增設中山西路、水磨街等居民委員會。同年11月,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人民政府決定,經回民自治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呼和浩特市回民自治區改為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1958年冬,回民區成立慶凱、新華、先鋒、躍進、和平、聯星6個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原6個人民公社調整為中山西路、鋼鐵、友誼、新華、三新5個人民公社。

1961年,將原屬新城區管轄的錫林郭勒北路以西部分地區劃歸回民區。

1962年,城市人民公社改稱街道辦事處,回民區在5個人民公社的基礎上,組建為4個街道辦事處,即中山西路辦事處、通道街辦事處、環河街辦事處、新華西路辦事處。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8月,回民區更名為紅旗區。

1968年1月28日,紅旗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69年12月19日,紅旗區軍事管制領導小組成立,紅旗區革命委員會在其領導下工作。

1970年3月,將新華西路辦事處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分,建立糖廠路辦事處。

1974年9月,將糖廠路辦事處新鋼地區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出,建立海拉爾西路辦事處。

1978年10月1日,廢紅旗區名稱,恢復回民區稱謂。

1979年,糖廠路辦事處改稱光明路辦事處。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把原郊區的攸攸板鄉和西菜園鄉9個行政村劃歸回民區,統稱攸攸板鄉。

1999年12月,攸攸板鄉改稱攸攸板鎮。

2003年3月15日,將光明路、海拉爾西路辦事處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出,建立鋼鐵路辦事處。

行政區劃

回民區轄7個街道、1個鎮。

新華西路街道:轄廣場、醫學院、東洪橋、新華西街、四合興、大慶路6個社區居委會。

中山西路街道:轄公園東路、公園西路、文化宮街第一、文化宮街第二、文化宮街第三、中山西路第一、中山西路第二、呂祖廟街、貝爾路9個社區居委會。

光明路街道:轄果園路、電子路、陽光、光明、金園、龍翔苑、沿河、西鐵、巴彥北路、富麗10個社區居委會。

海拉爾西路街道:轄部隊、賽罕路、海拉爾西路、工農兵路、綜合路、金海路、附件廠7個社區居委會。環河街街道:轄太平街、東沙梁、新華橋南街、後沙灘、縣府街、祥和、工人南村、西茶坊8個社區居委會。

通道街街道:轄濱河路、義和巷、友誼巷、寬巷子4個社區居委會。

鋼鐵路街道:轄光明西路第一、光明西路第二、光明西路第三、鋼鐵路第一、鋼鐵路第二、西機務段第一、西機務段第二、化工路8個社區居委會。

攸攸板鎮:轄金龍、毫賴溝、刀刀板、壩口子、一間房、東烏素圖、西烏素圖、攸攸板、東棚子、段家窖、元山子、塔布板、什拉門更、倘不浪、孔家營、西龍王廟、青山、廠漢板、小府19個村委會。

交通

回民區是內蒙古的交通運輸中心,呼和浩特鐵路貨運場設立在轄區內,直通法蘭克福的國際鐵路貨運聯運的起點就在這裡。京包鐵路、京包高速公路從轄區北側穿過,呼和浩特市有3個主要出城口分布在回民區境內,是去往北京、包頭、鄂爾多斯等地的主要通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回民區東距首都北京490公里,是西部省會城市距北京最近的城市;北距二連浩特內陸口岸490公里;西至草原鋼城包頭150公里,西南100多公里是煤炭和天然氣基地鄂爾多斯。

呼和浩特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商貿中心和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陸上、空中通往蒙古國、俄羅斯及東歐諸國的重要橋樑。

地形地貌

地形為東北高,西南低,呈坡狀結構。東北部北部為大青山低中山區,最高海拔2 071米。南部山前為沖積洪平原。境內有陰山山脈,山脈為東西走向。

水文

境內河流多屬季節性溝河,這些河的水流少部分來自山泉,多為雨季溝谷的匯流水。境內大青山有大小山溝十三條,主要溝有烏素圖、壩口子、毫賴溝三條,最後流入小黑河。除烏素圖溝有少量清水灌溉外,壩口子、毫賴溝靠雨季山洪淤灌,改變農業生產條件。

自然資源

境內蘊藏着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有石墨大理石金雲母等十多種。

鐵礦壩口子溝段家窯大毛忽洞有鐵礦。礦區出露地層為元古界馬家店群,岩性含礫石英雲母片岩,雲母石英片岩,含鐵石英岩,綠泥片岩及大理岩組成。

煤大青山南麓呼武公路東側,距壩口子村數百米。礦區出露地層為下元古界二道凹群片麻岩及片岩和上侏羅統灰綠色、灰黃礫岩粗礦岩及頁岩,煤層產於侏羅系上統中,地層厚度1200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6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理。礦區煤層甚多,多形成煤線,局部成窩狀,含煤地層600米,夾煤線30餘層,一般厚約1~6厘米,最厚可達0.8米。煤質較好,為半煙煤,可供民用。

大理石大青山從東到西,斷斷續續都有大理石礦分布,攸攸板鎮境內東烏素圖溝有大理石,分布在霍寨溝到烏素圖溝之間。主要發育有三層大理岩,總體呈北西300度方向平行展布。主要岩性為中粗粒蛇紋石化大理岩,顏色為灰白及灰綠色。

金雲母霍寨溝攸攸板鎮境內有金雲母分布,筆架山曾有日本人開採。雲母礦產於烏拉山群二道凹群與馬家店群大理岩和岩體的外接觸帶,屬於接觸交代而形成的礦床,均賦存於透輝石大理岩中,呈不規則窩狀,透鏡狀產出。

經濟

綜述

2013年,回民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14億元,同比增長7%;財政收入預計完成23.1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10億元,同比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349億元,同比增長11%,占全市的33%,總量穩居全市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34804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16772元,同比增長12%。

第一產業

2012年,回民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6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149萬畝,經濟作物面積0.1585萬畝,糧食總產量3779.6噸。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累計發放農機具補貼、農業綜合補貼、糧食直補等補貼102萬元。完成水保治理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000畝、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投資370萬元的半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竣工。

2012年度牲畜總頭數1.6123萬頭(只),大小畜良種改良比重達92%。動物疫病防控和監督體系進一步完善,禽畜免疫率、檢疫率均為100%。  

第二產業

2012年,工業總產值完成46.2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7.8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17.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1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回民區服務業增加值預計完成283億元,同比增長8%。中山西路商圈品位進一步提升。總投資100億元的海亮廣場一期全部建成,西北地區首家擁有戶外天幕的海亮金寶街投入運營,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的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連接海亮廣場和維多利商廈的過街通道建成使用。投資40億元的新華廣場南側振華集團商業綜合體項目完成征拆總量的30%。投資100億元的恆大中心項目簽約落地。金海商圈競爭力不斷增強。投資5億元的金海國際五金機電城二期開工建設。投資41億元的好上好商業園區完成征拆總量的35%。投資40億元,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的內蒙古大商城一期開工建設。投資3.5億元的國通機械物流園一期投入運營。大青山生態旅遊區建設成效明顯。投資5000萬元的烏素圖召廟修繕工程基本完成。投資1.5億元,占地4000畝的烏素圖主題公園一期全部建成。投資120億元,占地4700畝的恆大金碧天下旅遊城項目一期啟動實施。年內回民區旅遊接待人數達15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2億元。

社會

文化事業

2013年,回民區投資2.5億元,占地70畝的蒙亮文化演藝廣場開工建設,兒童探索博物館項目房屋徵收全部完成。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惠民工程紮實開展。廣播電視戶戶通工作得到落實,為850戶農民安裝衛星接收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開展,清真大寺、天主教堂、烏素圖召、趙長城被認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事業

2013年,回民區高考上線率達到94%。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投資1400萬元,完成回一幼、回二幼改擴建和七中標準化建設工程。投資1200萬元的廠漢板幼兒園開工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公開招錄教師111名。

社會保障

2012年,回民區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360萬元。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3270人,支付限額由16萬元提高到21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人數達26459人,5245位農民參加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發放75歲以上老年人養老金和70歲以上老年人生活補助金1 066.7萬元。 

旅遊

回民區境內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烏素圖召、清真大寺[1] 、天主教堂等宗教活動場所,還有烏蘭夫紀念館、內蒙古青少年生態園、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大青山自然風景區、呼和浩特北極光滑雪場等。

城市榮譽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視頻

回民區第八屆烏素圖杏花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