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聲杜鵑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Cuculus micropterus 目/科/屬 鵑形/杜鵑/杜鵑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32-33cm/約120g |
四聲杜鵑,雌雄相似。虹膜暗褐色。眼圈黃色。嘴黑褐、下嘴基黃色。腳黃色。
指名亞種micropterus
- 雄鳥
- 頭、頸至上胸灰色。背及翼暗褐色。
- 尾羽深褐或深灰色,末端白,有些許白斑。外側尾羽具完整白橫斑,近末端之黑色次端帶寬,尾末端白色。
- 腹部白色,具多道黑褐色橫帶。尾下覆羽白色雜有稀疏黑橫斑。
- 雌鳥頭略帶褐色,上胸及頸側染棕褐色。
- 亞成鳥
- 羽色斑駁,頭、背有白色鱗狀斑。
- 眼周及臉頰灰黑色。
棲地&習性
棲息於低地到山丘2000 m,落葉和常綠森林,次生林上層。
托卵寄生。單獨於樹林間上層或電線。常聞鳥聲不見鳥影。
飲食昆蟲,主要是毛毛蟲,也有蝴蝶,蚱蜢、螞蟻;水果。在高樹冠中覓食,但有時在地面覓食。
繁殖
印度的5月至7月,斯里蘭卡的1月至5月,馬來西亞的1月至8月。寄生的巢。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四個哨音,似"咕咕咕咕"如此重覆叫聲或似"oh mo pe ko"。夜間常鳴叫。
外觀相似性
鷹鵑虹膜紅褐色,頦黑,喉白,頸側及胸紅褐,並夾雜黑褐色粗縱斑,尾羽有多條黑褐寬橫帶。
大杜鵑虹膜黃色,頭、背為灰色。腹面橫紋較細且多。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C. m. micropterus Gould, 1838 –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麓S穿過印度到達斯里蘭卡,E穿過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和印度支那北部到達E&NE中國(包括海南),韓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冬季到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和菲律賓。
- C. m. concretus S. Müller, 1845 –印度支那和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洲。[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indian cuckoo,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