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是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公益性研究機構。始建於1958年,前身系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林業研究所,1963年更名為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所,1988年更名為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2021年原省林業和草原幹部學校整體併入。

職能部門

院職能部門主要是:辦公室 (工會辦公室)、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科技處、成果轉化處、總工程師[1]辦公室、投資項目辦公室、財務資產管理處、審計稽核辦公室、人事處(離退休人員工作處)、黨委辦公室、紀委辦公室。科研與生產單位主要是:森林生態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濕地研究中心、自然保護地研究中心)、森林生態效益監測中心、林業研究所(荒漠化研究中心)、森林保護研究所(林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生態旅遊發展研究中心)、資源利用與產品檢驗監測研究所(四川省林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四川省林產品及家具質量監督檢驗站)、園林花卉研究所、用材林研究所(國家儲備林研究中心)、經濟林研究所、竹類研究所(生態環境工程監理研究所)、林木遺傳育種研究所、後勤服務中心、林業設計所、森林草原防火研究所。擁有國家林業局重點開放性實驗室—四川森林生態與資源環境研究實驗室、森林和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育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平台19個;屬國家林業局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國家外專局(四川省)引智示範基地。

科研團隊

全院在冊職工708人,其中在編職工362人,退休職工346人。在編職工中專業技術崗位人員306人,占在編職工的84.53%,在編職工中研究員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5人(其中二級7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11.43%;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89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29.08%;博士後1人,博士41人,碩士117人,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19人。在編職工平均年齡43歲,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年齡41歲,年齡結構峰值為31-40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0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5人,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10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省勞模待遇4人,入選天府青城計劃天府農業大師項目3人、天府科技菁英項目1人。

全院主要從事森林生態、林木育種、造林經營、經濟林選育、森林保護、植被恢復、園林綠化、城市森林、社會林業、木材加工、林產化工、生物質能源與材料、藥用植物開發等研究工作,林業及風景園林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諮詢、施工、新品種推廣、新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等技術開發服務工作。同時承擔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中心工作,國家和省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全省林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技術指導。

承擔項目

建院以來,先後承擔國家及部省科技攻關項目1800餘項。多次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與美、日、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據統計,自1978年以來,通過部、省級鑑定成果400餘項,獲獎成果26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 12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1項、二等獎58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7項,國家新品種12項,審(認)定林木良種 86個,制定行業和地方標準 159 項,出版專着52部。這一系列成果為我省速豐林基地建設、長防林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林產工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近年來,「叢生竹集約經營技術研究」獲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研究提出的優良竹種及經營技術有力地推進了四川竹產業發展;「短周期工業用材林巨桉優良品種、快繁及經營技術研究」得到地方政府和群眾的認同,在四川盆地大面積推廣應用;「四川秦巴山區綠色食品開發」獲得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對解決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四川巨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技術及示範推廣」獲2008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成果在四川省推廣巨桉造林200餘方畝,有力地推動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四川省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及保護技術研究」獲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為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開展提供主要理論與基礎支撐。「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1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大力支撐了四川省川西北高寒沙化土地治理進程。「四川花椒特色經濟林培育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範推廣」獲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對我省花椒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科技助力。「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復與水源涵養功能提升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為四川省乃至全國長江流域水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