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照片來自
落成紀念誌照片來自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是台灣省立博物館(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八個分館之一。於民國85年(西元1996年) 5月23日正式開館經營。

教育館內的展示室一共有三樓。一樓提供給台中科博館作巡迴展出。二樓是文化展示室,分為各種文物區,包括古地圖、古文書、古農具竹編、考古挖掘文物,以及新港的各種文化呈現,如宗教、禮儀、教育、生活…等等。這一區可說是新港歷史的代表,也是鄉土教學的極佳場所。再往上走,三樓就是岩石、礦物動物標本展示室。這裡所有的標本原本都是寶壇博物館的所有物,是日治時代台灣的三大博物館之一。裡面設有三架偏光顯微鏡投影機,專門提供遊客觀察各種岩石構造成份,還有156片岩石載玻片標本,能夠透過投影機顯現各種岩石成分的顏色紋路。整個自然史教育館具有極高的教育意義,也是當地國小極佳的校外教學去處。[1]


目錄

認識自然與新港-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

國立台灣博物館為研究、保存以及陳列台灣自然史的資料以及標本,並且為推廣台灣自然史教育的觀念,培養各地區民眾認識自然資源以及建立鄉土觀念,在台灣全省設置八個分館,位於新港的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亦為其中之一。

新港的自然史教育館主要分成三個樓層的展區,第一層為紅樹林的生態示室,第二層則展示新港不同的文化歷史,第三層則是岩石礦物和動物標本的展示。除了故定的展區外,亦會不定時的展覽舉辦。

自然史教育館不僅能夠保存台灣的歷史資料和文物,更提供一個富有文化知識的戶外教學鄉土教學場所。其中透過新港文化展示區可以進一步的認識新港過去的文物、宗教或是生活,是深入認識新港的最佳場所。[2]


自然史教育館導覽

經營單位:新港國小 電 話:05-3746554

開放時間:上午8:00~下午5:00〈中午休1小時〉

休館日:星期日、一及國定假日

地 址:嘉義縣新港鄉登雲路105號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位於嘉義最古老的小學新港國小內,前身即是嘉義博物館,乃日據時代臺灣僅有的三所博物館之一。承襲了原寶壇博物館所收藏的岩石、礦物及動物標本,並根據嘉義沿海河口特色,增設了紅樹林生態展示區,二樓的「新港文化館」另展示了地方的古地圖、北港溪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成果,鮮明而深刻地訴說新港小鎮的老謝與新生。

展示內容

  • 1樓:紅樹林生態展示室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潟湖潮間帶淤泥地的常綠叢林,組成的樹種約10科16屬55種。有些樹種開紅花,加上樹幹、樹條呈暗紅色的共同特徵,而得到「一身紅妝的樹林」的稱呼。紅樹林為適應特殊環境而生存,具有根、葉、胎生現象的特性。紅樹林生態系,由於潮汐作用,使紅樹林沼澤區的動物、植物的種類少,但數量卻很龐大。如紅樹林的密度非常高。潮水將有機碎屑帶出河口或為河口域生物食物的主要來源,因此,、貝及鳥類得以生存。嘉義縣布袋、東石紅樹林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紅樹林混生林。面積約8O公頃。

  • 2樓;新港文化展示室

感謝新港文致基金會陳董事長錦煌提供寶貴意見,使新港文化展示館得以順利誕生,本室分古地圖、考古挖掘文物、新港宗教篇、新港禮儀篇、新港教育篇、新港生活篇、古農具竹編、古文書。是新港歷史的代表,是鄉土教材的教學場所。

  • 3樓:岩石、礦物、動物標本展示室

本室所有標本為原本校寶壇博物館標本,這些標本是日據時代,台灣三大博物館之一,嘉義博物館的館藏。本室有三架偏光顯微鏡投影機,專供觀察各種岩石構造成分的精密儀器,有156片岩石載玻片的標本,是經中央地球研究所所為我們製作,可透過投影機顯現各種岩石成分的顏色紋路,是本室的特色。[3]

展示作品

  • 談到新港的文化,多少跟奉天宮脫離不了關係, 一樓這裡所展示的文物,幾乎就是新港奉天宮的文物。
  • 二樓是新港文化展示室,這裡展示的就是新港一般居民早期的生活用品,牆上的照片是新港的知名人士,在以前,能夠這樣留下獨照的,應該都是不簡單的人物。
  • 早期新港人所使用的瓦器,這是挖掘出土的各式磚瓦。
  • 文化展示室的內部,介紹著新港從以前到現在的變遷,搭配著這些早期的文物,大家可以約略看的出來新港地區早期的生活模式。
  • 三樓部份是岩石、礦物、動物標本展示室,看起來這裡小小的一棟三層樓房,展示的東西可還不少,光是三樓這些標本及礦物等等,就足以佇足在這看一陣子了。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中山高)

(一)自嘉義交流道下→沿嘉159縣北港路前行→經過新港中山路,至登雲路左轉→即可循指標抵達。

(二)自大林交流道下→沿嘉162縣前行→接157縣往新港方向→行至新港中正路直行,至登雲路右轉即可抵達。

大眾交通

自嘉義火車站搭乘新港線的嘉義公車或客運,在新港國小站下車、即到自然史館門口。[4]


舉辦的活動

「大地寶藏·情約自然」 自然史教育館開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大地寶藏·情約自然」常設展暨「從海到陸」特展,曾在嘉義縣新港鄉自然史教育館開展,縣長張花冠也在開幕當天前往參觀

科博館策劃的「從海到陸」特展巡迴至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展出,展示從海洋陸地天空的演化進程,說明各物種生命的起源,藉由各式各樣的脊椎動物充分展現動物骨骼的結構與功能,進一步了解動物之間的演化親緣關係,讓小朋友探索演化歷程的奧秘。

大型紫水晶放置在展場入口,展示超過兩百種以上的岩石及礦物標本,館員與志工定期接受科博館培訓,擔任展場解說人員,帶領參觀者一步步進入美麗的自然世界,展場後方設置教學及DIY區,全區被美麗的森林彩繪所包覆,參觀者彷彿置身森林,並透過DIY、野望影展影片欣賞,了解更多生態保育知識與重要性。

「大地寶藏·情約自然」的展覽內容,可以讓小朋友了解地球的演化與人類的演化,這個真實的教室對小朋友的科學教育相當重要,更重要的是新港國小一代代的將這建物保留下來,也幸好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幫忙,才能讓館藏在嘉義新港展現。[5]

「親愛的・海洋」特展 從3D觀點探索海洋的奇幻世界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舉行-「親愛的・海洋」特展開幕活動,海洋的壯闊與精細之美,凝結成精彩的攝影作品與精緻的展示標本,聚集在展館中,重新連結人們對海洋母親的思慕心情!

展覽規劃分成兩大單元,由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提供的二十幅精美海洋攝影作品展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珍藏的海洋生物標本展示,透過豐富多彩的海洋影像,再加上珍貴稀奇的展示標本,讓觀眾除了豐富的視覺饗宴,也能得到充分的知性陶冶。

在攝影展中,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會員從台灣到海外,從空中到海底,拍攝了海洋的各種樣貌。

嘉義縣長教育處社教科科長蘇金蕉表示,特展所展出的海洋生物標本,都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壓箱寶」等 級的物件。:一顆三、四十公分長的棘狀梳蕈珊瑚,誰能想到牠們是「會走路的珊瑚」?玻璃絲狀的深海海綿,裡面住著一對永遠不會分離的蝦子夫妻,被日本人拿來當作結婚的賀禮,還給了一個源自詩經,及其風雅的名字:「偕老同穴」;來自東沙,從中國盜採漁船攔截下來的深海貴重紅珊瑚原株,免於流落於走私市場的命運,成為台灣學子海洋教育的珍貴教材。 台灣離海洋很近,但對很多人而言,海洋卻似乎遙遠而陌生。

新港國小校長兼任館長顏金郎強調,這次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合作推出的「親愛的・海洋」特展,除了讓觀眾一窺海洋真實美景與生活在台灣周邊海域的生物樣貌,更期望讓人們能用全新的角度,來思考今後面對海洋的態度。[6]


視頻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岩石及礦物解說(台灣岩石分布概況)

2019-02-27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親愛的,海洋」海洋生態攝影與標本展介紹、黃嘉穎、林秉鋐、江丞軒、洪鳳蘭 專訪(嘉義新港-嘉義縣自然史教育)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岩石解說(金屬與非金屬礦物)


參考資料